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协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73552
  • 作      者:
    金太军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金太军,男,1963年6月生,安徽全椒人,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1987年起在江苏省委党校任教,1999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被南京大学破格评为政治学教授,2000年起历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行政管理系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兼学习委员会委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等刊编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等。
    金太军长期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区域治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是江苏省政治学和行政学界中青年学者的代表人物,江苏省迄今唯一社会科学类“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首席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课题8项,出版个人专著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战略与管理》、《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5200多篇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03年通过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评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文库(第5辑):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协调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由金太军提出总体思路并确定全书篇章结构,金太军、张劲松、沈承诚、袁建军、施从美分头撰写有关章节,最后由金太军统稿完成。全书分为当前沿江行政区域间协调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困境;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沿革与反思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区域公共产品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其也有一些独特的特性。首先,区域公共产品具有供给与需求主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的复杂和灵活性。区域公共产品涉及区域内两个以上管理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和矛盾冲突,因此,其博弈关系比一般公共产品更为复杂,需要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才能达到集体行动,从而生产出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所需要的区域公共产品。其次,区域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地理依赖性以及外部的溢出性。区域公共产品提供地点的不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部性溢出的范围大小和受益人口的多少,如果不从全局出发,只考虑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则区域公共产品的效能和效率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共同利益的实现,不利于区域公共问题的解决。目前,沿江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边界地区交通设施的不完善等,都是这类情形的典型例证。最后,区域公共产品,尤其是其中的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通常都比相应层次的国家或地方公共产品具有覆盖空间范围更大、生产规模更大、投入更大的特点,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着较高的要求。国内区域公共产品也比一般的地方公共产品具有更大的规模效益,从而也要求其生产和提供达到一定的规模或水平,才能发挥其应用的规模效益和辐射作用。这在国内所谓区域竞争力“比拼”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实质就是对区域公共问题谋求共同解决之道,通过集体行动提供区域公共产品,从而使其达到一定规模并取得最佳效益。此外,区域公共产品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导致其范围和界限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其受益人群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区域公共产品涉及区域和公共产品两个要素,公共产品本身随着技术和社会条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区域更是一个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技术进步、通讯和交通的改善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融合、互补、发展而演变的范畴。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沿江联动开发与行政区域间协调
1 沿江联动开发、区域治理与区域行政协调
1.1 沿江联动开发对区域治理的重要作用
1.2 沿江联动开发与行政区域间协调的内在相关性分析
2 当前沿江行政区域间协调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困境
2.1 强化省政府的协调作用
2.2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2.3 市场的力量
3 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实现沿江开发与政府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
3.1 根本制度创新
3.2 基本机制构建
中编 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组织的衔接互动
4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沿革与反思
4.1 新中国成立后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4.2 村民自治及其模式
4.3 居民自治及其模式
5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太仓模式
5.1 社会变革提出的时代课题
5.2 太仓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与创新
5.3 太仓村(居)民自治的发展阶段与举措
5.4 推进政社互动工作的问题和难点
6 政府与自治组织职能的梳理与重构
6.1 政府职能对策建议提出的现实依据
6.2 政府职能与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界定
7 管理体制与绩效体制创新
7.1 综合改革设想与创新
7.2 政府与自治组织的行为模式改革
7.3 政府与自治组织的绩效考核体制创新
8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着力点
8.1 培育非政府组织,成为自治能力提升的“推进器” 
8.2 注重利益整合,成为融洽干群关系的“黏合器” 
8.3 坚持民生为本,成为群众自治的“服务器” 
8.4 倾听群众诉求,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听诊器” 
8.5 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减压器” 
8.6 有效解决矛盾纠纷,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9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路径
9.1 政府职能的转变
9.2 治理模式的转变
9.3 法治范式的转变
10 推行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关键节点
10.1 权力清单破题:厘清职责为首要,解决行政权力的边界
10.2 签订委托协议:确立平等观念,拆除思想障碍的篱笆
10.3 搭建互动载体:健全平台制度,夯实互动衔接的基石
10.4 完善监督机制:履约评估作保障,创新绩效考核的关键
1l 结语
11.1 太仓模式的启示
11.2 太仓模式的示范价值

下编 政府与企业互动(交换)关系
12 政府和企业交换中的一致与分歧
12.1 理论视角下政企交换的一致与分歧
12.2 现实视角下政企交换的一致与分歧
13 我国政府与企业交换关系的基本模式
13.1 信息控制模式——政府与企业交换的神经网
13.2 自由裁量模式——政府与企业交换的核心
13.3 制度供给模式——政府与企业交换的保障
13.4 身份认定模式——政府与企业交换的助推剂
13.5 政府与企业交换模式演变的内在规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