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形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4243
  • 作      者:
    胡晓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晓明,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编委、英文编辑室主任。浙江磐安人。法学博土。曾在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专业、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br>    在新华社从事国际传播工作2 0多年,采访足迹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在美国和巴基斯坦任驻外记者近10年,曾挂职担任宁波市鄞州区委常委、副区长。<br>    多次深入新闻现场第一线,参加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突发事件、重要国际会议的报道,采写了大量的消息、综述、通讯、特写和新闻分析等,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等,著有《我在“小鹰”号亲历战争》一书。<br>    在伊拉克战争中,胡晓明应美国五角大楼和新闻署的邀请,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随军记者,登上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进行“嵌入”式采访,开创中国新闻史和中美交流史之先河。<br>    曾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入选首期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形象》以点睛之笔,谋划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新战略。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的研究框架,倾力探求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策略与机制,提出了更具长远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实现路径。《国家形象》可供我国各级党政机构及其宣传部门、决策部门、外交外宣外事等部门,媒体界、学术界、涉外经贸及对外文化交流部门的同志、党政各部门及各行业新闻发言人和各类大中院校师生使用。是软实力博弈的战略经典,政商学界人士的成功教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现状与定位<br>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定位,中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在过去的5000年中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中国现在在世界人民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什么决定了这个形象?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br>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党和政府曾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展开了多方面的对外宣传,影响了国际公众对中国的认识,当时,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媒体,但在当时的对外宣传中并没有成熟的国家形象塑造意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对世界局势的认识,中国开始走上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探索之路。从朦胧到清晰,从起步到成熟,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在走过前30年的对外宣传之路和后30年的国际传播之路后,到今天,终于实现了明确的定位。下面将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历程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br>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历程<br>    1949年至2009年,在这60年的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或塑造经历了不同的路径,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下面将从三个阶段来认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国家形象<br>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对外宣传报道<br>    (一)对外宣传产生于战争并在冷战中被延续<br>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社会的第一场战争,又被人们称为“宣传战”山。其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对外宣传在战争结束后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后,对外宣传被研究者看做是冷战的延续,与国际传播相比更多地充当了政治喉舌的作用,而且奉行了单向传播的信息流通途径。研究者指出,就一件信息产品而言,其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四个层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传播更多地体现为对外宣传的特点,而不是国际传播,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在此时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传播机制。<br>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体被看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并参与国际斗争<br>    对报纸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深刻的论述。列宁也曾经说过,“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注重办报和宣传对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巨大作用,因此把媒体看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积极利用其宣传功能。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报刊《劳动周刊》创办(1921年8月)时,发刊词中曾讲道:“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到了全国解放前夜,中国共产党对报刊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减,比如说,1948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中曾指出:“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对媒体作用的重视。<br>    在这个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全面对峙,并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美苏两大国争霸的局面,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积极突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衅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中国还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了通商和贸易关系。伴随两大阵营的扩大,世界政治局势卷入“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直接的军事斗争减弱,意识形态的相互颠覆和斗争却开始激化起来。这种激化态势,要求上层建筑领域的宣传工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积极展开了对外宣传。此后,反对霸权主义,传递中国的声音,就成为当时媒体工具的一项重要使命。<br>    随着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巩固,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之间在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并推动了中国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领域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这个时期展开了灵活务实的外交,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并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心声,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br>    (三)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外宣传体系<br>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视事业发展非常薄弱,对外广播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1953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制定了“先中央台、后地方台,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方针,建设大功率的发射台,来适应对外广播和对内广播的需要①。此后,我国的对外宣传力量发展迅速,逐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宣传体系。到1966年,我国对外广播语种达到32种②,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至1966年,北京电视台已经同33个国家建立了购买或交换电视节目的联系”。在1954年至1966年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今日中国》期刊片,用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发行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进步和举措,对提升中国的对外宣传能力,以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br>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建立起对外的广播电视、新闻通讯、出版印刷等传播手段,适应了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广泛的要求,并从多个层次、多种渠道丰富了我国的对外传播方式,促进了我国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萌芽,对树立国家形象和捍卫新中国和平、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br>    二、“文革”始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宣传报道<br>    在这个时期,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我国的国内形势,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r>    (一)世界局势的迅速变化<br>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破裂、西方帝国主义集团也变得四分五裂。在这个时期,美国由于陷入越南战争的困境和抱着拉拢中国的目的,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中国的外交和对外宣传翻开了新的一页。对中国来说,1966年5月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10月才基本结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外交和政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但突破了美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而且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趋向缓和,同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个期间,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让中国开始全新拓展自己的国际空间和政治地位。这种种变化反映了世界力量的博弈,也影响着这个时期的中国对外宣传报道和国家形象的塑造。<br>    (二)国内的“左”倾思潮干扰、破坏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br>    但是,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而言,内因的作用较之外因显得更加重要。从分析来看,自“文化大革命”初期起,中国的外交工作开始受到“左”倾思潮的严重干扰,这种干扰是对中国国家形象最直接的破坏,除此之外,对外广播领域受到的“左”倾影响更为严重。这个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时期的对外广播中,“内外有别”的原则被彻底抹杀,内容充斥着说教。在多语种的广播中,充满了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经常连续全文播发有关“文化大革命”方针政策的长篇社论、文章以及领导人的讲话,照本宣科地播送毛泽东著作。同时,才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也遇到了阻碍,削弱了本应该不断增强的中国对外传播力量。<br>    ……
展开
目录
序言  让中国对着世界说<br>自序<br>导论  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空间<br>第一章  对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界定<br>第一节  国际传播理论概述<br>一、什么是国际传播<br>二、国际传播从何而来<br>三、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br>四、国际传播的发展前景<br>第二节  国家形象理论概述<br>一、什么是国家形象<br>二、什么构成了国家形象<br>三、国家形象会产生哪些影响<br>四、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br>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br>一、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br>二、影响的渠道有哪些<br>三、国家形象对国际传播的反作用<br>第二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现状与定位<br>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历程<br>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对外宣传报道<br>二、“文革”始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宣传报道<br>三、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国家形象传播<br>第二节  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审视<br>一、美国与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br>二、非洲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br>第三节  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总括<br>一、和平、发展、进取的基本形象<br>二、“中国威胁论”强调的不公正形象<br>三、对中国政治的片面理解<br>第四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现时代定位<br>一、积极合作、富强进取的经济形象<br>二、文明现代、正义负责的政治大国形象<br>三、和平、友好的军事形象<br>四、坚持原则、灵活务实的外交形象<br>五、底蕴丰富、创新发展、兼容并蓄的文化形象<br>第三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跨文化传播空间<br>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概说<br>一、什么是跨文化传播<br>二、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表现形式<br>三、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先行者<br>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br>一、国家是一个文化体<br>二、不同文化解读下的国家形象差异<br>三、分众文化和泛文化传播中的形象塑造<br>四、文化交互传播与国家形象互构<br>……<br>第四章  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打造坚实的软实力内核<br>第五章  走进“框架”探索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br>第六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突破与启示<br>第七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危机传播<br>第八章  国家形象塑造中政府的舆情把握和舆论调控<br>第九章  中美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互构行为比较<br>第十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对的问题和挑战<br>第十一章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和策略<br>第十二章  将国家形象塑造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