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8213
  • 作      者:
    刘国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国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4年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当代政治教研室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代理书记。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当代中国研究所,先后担任《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兼社长,文化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4年的中国》等15部著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旌勇里国史讲座》等9部著作,发表党史、国史专业论文1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立社会”展开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说到底是一场社会运动。从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中国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了工业化、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站立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短短的60余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所要回答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意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共产党的领导,但是党组织不能代替行政部门。
    关于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意见认为,目前法制不完备,政策方针的宣传不够深入,不但人民群众对某些事务感到迷惑,就是有些领导人有时也免不了表现出无所适从。健全法制,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有重要意义。要抓紧制定民法、刑法和各种单行法规。意见还认为,目前我们的立法是落后于客观形势的需要的。党政不分与干部缺乏法制观念和民主作风有关,也与党中央对这方面注意不够有关,必须加强法制思想教育,迅速制定并完善各种必要的法律,以划清党政关系。不然,整风虽能收一时之效,却缺乏经常的法制保证。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次政治运动中一些政策或执行政策中的问题。意见认为,一方面坚持有反必肃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在哪里受到错误处理的,在弄清情况后,就在哪里为他公开恢复名誉。意见还认为,肃反运动是有成绩的,通过群众路线来肃反也是正确的,只是执行方面发生了部分偏差,这要根据情况分别处理。有些党外人士还对批判陶行知的做法和冒进现象提出批评,一些无党派民主人士还直接批评了党的工作中的偏差和党的作风上的问题。
    一些人还提出了重视发挥党外人士、工商界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专家学者办学;健全人事制度,改进人事工作;要任人唯贤,在提拔奖惩上对党内外干部一视同仁;为民主党派创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条件,帮助它们发展成员,解决干部、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党外人士对苏联的集权制或南斯拉夫所实行的政策等也提出了意见。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一、为什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
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第二节 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
一、经济政治的改革与治理
二、文化教育的改革与治理
三、“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第三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五、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与批判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解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课题的思路
一、中共八大前后对经济建设的探讨
二、中共八大前后对政治建设的探讨
三、中共八大前后对文化建设的探讨
第二节 建设道路上的曲折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
二、政治领域的斗争及错误
三、经济领域的冒进及发展
四、文化教育领域的“革命”和“跃进”
五、九个月纠“左”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调整方针
二、教育文化政策的调整
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导引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第四节 社会的动荡时期——“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二、“文化大革命”持续的过程
三、“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主要教训

第三章 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社会
一、“两个凡是”的提出及其被抵制
二、揭批“四人帮”的种种努力
三、国民经济的复苏与急于求成倾向
四、社会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第二节 社会历史转折的实现
一、酝酿工作重点转移
二、促成历史转折的中央工作会议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节 拨乱反正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育领域推翻“两个估计”
三、迎接科学的春天
四、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
五、打开平反冤假错案的局面
六、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第四章 步入改革开放的社会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中共十二大,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与兴办经济特区
……
第五章 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