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要在门槛上踢一脚,整座房屋就会倒塌下来。”这是希特勒于1943年夏天入侵苏联前夕所发表的著名论断,听上去不祥并且空洞。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及其同盟展开“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Barbarossa),攻入苏联。当德军战车势如破竹,纵横于欧俄大草原时,成功似乎已是囊中之物。1941年底,列宁格勒(Leningrad)及塞巴斯托波尔(Sebastopol,苏联黑海舰队的基地)陷入德军包围,乌克兰和波罗的海诸国统统沦陷,莫斯科岌岌可危。理论上,苏联陆军和空军的主力若非遭到歼灭,就是被俘,或者丧失了作战能力。然而,理论与实际状况往往相去甚远。德军在夏季畅快淋漓地快速推进之际,完全忽视了己身缺乏冬季作战准备,以及敌军人员和装备近乎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的情形。欠缺御寒保暖衣物,又找不出几条称得上是道路的路径可供返乡,在俄罗斯隆冬中作战的恐怖,正是德国国防军所面临的报应。就如战车天才古德林(HeinzGuderian)上将给妻子的信中所描述的:“这就是昧于现实的下场。”在德军人员和装备的实力大不如前之际,红军于1941年12月对战线延伸过长的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反攻。这年冬天,温度低到了零下43℃。苏联的反攻极其猛烈,中央集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熟悉严寒环境并且装备适应冬季战争的红军士兵,接连收复一个又一个失地。
希特勒全然无视自莫斯科郊区撤军的建议,他要求德军将领坚守阵地,不到万不得已不准撤退。他撤换了那些胆敢质疑命令的高阶军官,甚至于1941年12月17日亲自接管东线部队的指挥权。尽管中央集团军的战线全线告急,但他们边打边退,逃过了溃不成军的下场。面对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与战线已延伸至黑海的南方集团军,都被迫紧缩阵线进行守势作战。
尽管苏联军队来势汹汹,他们并没有达成将德军赶到第聂伯河(RiverDnieper)以西的目标。
随着春季融雪时分降临,双方都被迫中止作战行动,并且趁这段空当重整部队。苏联在1941年的“闪击战”(Blitzkrieg)中受创甚巨,但元气未伤。因此德国及其同盟必须赶在1942年击败苏联,如果错过此一时机,苏联的兵工厂——尤其是转移到乌拉尔山(UralMountains)一带的兵工厂产量将不断上升,其生产力将超过轴心国。
苏联的反击不仅挽救了莫斯科,也将希特勒一举打垮苏联的幻想化为泡影。不过尽管德军的人员和物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它仍然是一支不容小觑的部队。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的目标,当然难与“巴巴罗萨行动”相比,但从领土和经济层面来看,仍然具有很大的野心。这次攻势不再是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全线进攻,完全投入这场作战的只有南方集团军。
蓝色作战(OperationBlau)希特勒在1942年4月5日的“四十一号指令”中,描述了1942年夏季德军计划的总体目标。基本上,希特勒要求部队清除顿河(RiverDon)地区及顿巴次(Donbass)工业区的苏军部队,夺下高加索(Caucasus)油田,并占领高加索山脉的山道,由此打通进入外高加索地区的道路。德军料想,在高加索南部进行作战将使中立的土耳其加入轴心国阵营。南方集团军的整体攻势代号为“蓝色作战”,将在攻下塞巴斯托波尔及清除苏军在顿内次河(RiverDonets)右岸的伊兹姆(Izyum)桥头堡之后展开。
实际上,南方集团军将分为两个指挥部,B集团军向北与中央集团军会合,A集团军则向黑海进攻。
行动划分成几个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由正从库尔斯克(Kursk)向弗洛奈士(Voronezh)前进的南方集团军的北翼部队沿顿河向下推进,与第6军团会合并形成钳形攻击两面包围苏军部队,然后夺取伊兹姆桥头堡。第三阶段由南方集团军的右翼部队强行突破伏罗希洛夫格勒(Voroshilovgrad)一带的顿内次河沿岸防御,并沿顿河往上游与南方集团军的其他部队会合。到这时就正式划分为A、B两个集团军。第二个钳形运动将包围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占领这座城市或者至少瓦解它的工业和通信中心的功能。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RiverVolga,又译窝瓦河)畔,掌控着这条河的水上交通,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因此也是“四十一号指令”的主要目标。不过,占领斯大林格勒并非向高加索推进的必要条件。
第一阶段行动展开的时间原本定于5月18日。但是,5月12日拂晓,南方集团军司令波克(FedorvonBock)元帅接到报告,其第6军团在哈尔科夫(Kharkov)地区遭受攻击。战况很快就显示这不是一次小规模行动,而是牵涉到苏联十几个步兵师及数百辆战车的兵力。红军的目标是苏联的第四大城哈尔科夫。德军于5月17日发起反攻,首先攻击苏军的左翼。指挥该地区红军部队的提摩盛科(Timoshenko)元帅向上级请求撤退,放弃收复哈尔科夫,但斯大林驳回了他的要求。结果,苏军死伤20万,损失1200辆战车及2000多门火炮。实际上,“蓝色作战”此刻已经在进行之中,因为德军已于5月28日夺取伊兹姆桥头堡,并在顿内次河左岸建立据点。接下来一星期,德军对塞巴斯托波尔展开最后冲刺,7月4日成功攻下该地。在占领塞巴斯托波尔之后,第11军团也因此可抽调出来加入“蓝色作战”。
从库尔斯克到克里米亚(Crimea),德军及其同盟聚集了大约73个师,包括9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其中2个为党卫军(WaffenSS)],其中有26个师为同盟国部队,主要来自于罗马尼亚和意大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