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31日,贝尔格霍夫大本营。 天气尽管非常炎热,可是会场紧张肃穆的气氛却压迫得每一个人喘不 过气来。神情严肃的希特勒把德军最高将领召集到一起,对部属进行了一 次长篇训话。希特勒以鼓动者特有的腔调嚷道,英国之所以不肯屈服,是 因为把希望寄托在苏联和美国身上,而一旦苏联被击溃,日本在远东地区 的势力就会膨胀,使得美国的手脚被束缚住,从而使英国的希望破灭。 说到这里,希特勒停顿了一下,眼睛扫视了一遍在座的各位将领,看 到他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自己的讲话,不由得提高了嗓门,挥舞着手臂大 声叫嚷道:“应该把俄国消灭掉,期限——1941年春。我们要迅速打败俄 国,越快越好。只有以迅猛的突击,一举彻底摧毁整个俄国,我们的作战 才有意义。” 最高元首的话,犹如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很大的 反响。刚刚还非常安静的会场马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人声鼎沸,每个人的 脸上都写满了惊奇和兴奋。 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站了起来,对元首的决定作了补充发言 :“第一个突击目标是基辅,然后进军第聂伯河。” 8月1日,马克斯少将向总参谋长哈尔德呈报了对苏作战的第一份确切 方案。“闪电战”思想是这一方案的基础。马克斯建议组建两个突击集团 ,任务是猛烈推进顿河一高尔基城一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尔后攻占乌拉 尔。战争的重点是攻占莫斯科,因为这将导致苏联停止抵抗。计划预计击 溃苏联需耗时9至17周。在此计划的基础上,德军总参谋部又进行了修订和 改正。8月底,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毕,取名为“巴巴罗 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德语Barbarossa的译音,意思是“蓄有红胡子的人” ,这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之所以将它选为对苏作战计划名称, 主要用意就是要使对苏战争带有“圣战”色彩,进一步有效地“消灭俄罗 斯的有生力量”。 从1940年秋天起,德军司令部指挥官开始进行司令部导演——在地图 上演练即将发动的战争行动。 12月5日,希特勒的大本营。 时令已经是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将迎风飘扬的旗帜吹得呼啦啦直 响。冒着严寒匆匆赶往大本营的德国高级将领,不由得将大衣紧了紧,低 着头匆匆忙忙向会场走去。 望着再次被召集到一起开会的将领们,最高元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 讲,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说道:“攻击俄国军队时,不应该把他们压缩到 一起,因为那样做是危险的。我们的进攻一开始就应该把俄国军队分割得 七零八落,把他们憋死在‘口袋’里。” 德国将领们都被希特勒的“雄心壮志”折服了,不由得纷纷点头称是 。显然,最高元首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变得更加高大了。 1940年12月5日,希特勒站在巨幅地图前,长时间地盯着莫斯科,陷入 了沉思。这时,秘书敲门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件送到了他的案头。 希特勒走了过来,拿起文件,“巴巴罗萨”计划几个字迅速跳进了他 的眼睛。希特勒坐下来,一页接一页地仔细看了起来。他边看边做修改, 很快就将这份文件看完了,然后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思忖着下一步的作 战方案中的细节。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批准 了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 这份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其总目标的概述,第二部分列出 了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关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实施军 事战役的计划。 指令一开头就指明,必须在英国战役结束之前,德国武装部队就准备 好以快攻战击溃苏俄。计划规定的当前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 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突破”,把红军主力消灭于西部边界地区 。 指令还限定了时间条件,这实际上是希特勒惯用的欺骗手法。希特勒 的部属当中有不少人都担心入侵苏联要带来种种风险,特别是要面临两线 作战。因此,希特勒认为,像“巴巴罗萨”这种风险性很大的作战计划, 必须用一个精心策划的欺骗方案伪装起来。 “巴巴罗萨”计划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电战”,体现了德 军的主要军事学说,这两种理论被法西斯誉为德国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显然,希特勒也对此感到洋洋得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大肆吹嘘这是德 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战计划。 对于这样一份决定德国战争命运的计划,法西斯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 措施。“巴巴罗萨”计划当时只复制了9份文本,其中1号、2号、3号文本 分别呈报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其他6份由德军统帅部存档。除了统帅部 的核心成员外,其他人要想看到这份计划,真是比登天还要难。P8-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