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杂技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5986
  • 作      者:
    崔乐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崔乐泉,1959生于山东桓台。中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为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近年来出版有《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中国体育通史》、《图说中国古代百戏杂技》等著作5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和一般项目的研究任务。多次在国内和国外及港澳台高校、相关科研机构作学术演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内容极为丰富、充实。在华夏大地上产生的、随历史长河演变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杂技,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放射着异彩的瑰宝。《杂技史话》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向我们依次展现了杂技艺术从萌生到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豪放的性格。
展开
精彩书摘
    杂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与其他文化活动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不断地发展完善。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因而,杂技活动的原始形态对于经济的依赖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和直接,其活动领域不仅与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相连,而且在原始性条件的制约下,相应地表现得很狭窄。随着原始公社制的发展,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在生产、生活等诸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认识、思想、感情等日益复杂,原始杂技形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起来,并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中,逐渐地从狩猎、农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及乐舞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萌发出来。
    人类的狩猎生活,伴随着人类诞生而开始。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同自然界作艰苦的斗争,通过采集、狩猎等各种生产形式,获取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必需品。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为了采摘果实、追逐野兽,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纵跳腾挪、使棍投石。这些活动不仅使人的大脑和肌体日趋健全,亦使爬、越、翻滚、纵蹿、承力等杂技技术得以发展,那些高明的猎手,也就成为最初掌握类似杂技技术的人。
    杂技,除了调动人体内在潜力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耍弄器物。最初,采集、狩猎生活中的奔跑、攀缘、翻滚、承力等技能,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活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也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样一来,人类活动中所熟练操纵的工具和生活用具就成为人们耍弄的对象。原始的狩猎工具发展而成杂技的项’目,至今尚有踪迹可寻者不少。如杂技艺术中的钢叉、投枪、五虎棍等,就是由人类使用过的石块和树枝、棍棒、叉、锤等工具演化而来;杂技中弹、射、投、掷的技艺,是人类操纵弓箭的结果;用以捕获野兽的以石球制作的“流星索”,应是今日杂技中流星锤和水流星的滥觞。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农业种植和畜牧,进入了以定居为主的生括。人类开始从岩洞、树丛中走出来,到沃土边去造屋,不再迁徙无常。这样,生活来源有了基本保证,给表演艺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家畜的出现,是农业定居之后随着畜牧生活的兴旺而开始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均发现了不少马、猪、羊、牛、狗等家畜的骨骸,而这些饲养动物的出现,对杂技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从捕获到畜养,从驯养到训练,使之用于娱乐,那是最初的动物戏。
    农业劳动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游戏活动逐渐丰富并形成传统习惯。在‘四川、湖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许多烧制的圆陶球‘。
    这些陶球,一般直径在3厘米左右,空心,球面多分割成若干对称、均等的三角形或扇形,线条连接交点,有小圆孔。这种制作精美的圆球,有的空心内有沙,粒,摇动时沙沙作响,是表现手技之最佳用品。反映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国的江南地区就出现了手技技巧。
    人类发展的历史,常常伴随着战争。在原始群居时期,主要是人类同野兽的斗争。到了氏族公社阶段。,出现了部落,各部落间的利害冲突,有时就使用武力解决。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祭祀牺牲或为了复仇就出现了战争~,原始部落的战争,在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西北部炎、黄部落联盟与东南方以蚩 (音chi)尤为代表的东夷部落之间的斗争;二是炎、黄部落之间的互相斗争。这两次战争历时很久,从积极方面说,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对原始的杂技活动而言,这些战争促进了兵器的.进步和武技的发展,杂技活动中耍弄兵器的诸多项目,如飞叉、舞剑、举刀、拉弓、承枪、剑器等韵发生、发展,都与原始战争对兵器和武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分不开。特别是后世出,现的所谓“五兵角抵”项目,更是出于人们对黄帝战蚩尤的追忆和纪念,因而又称为 “蚩尤戏”。这种“蚩尤戏”的基本动作为“以角抵人”,亦即用头抵人,如继而发生以头触地的动作,就会导致两手触地,呈三角形支点,最后出现两足腾空的动作。这即古代所称之“鼎立”,也就是“倒立”。
    “倒立”是杂技基础动作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可见“蚩尤戏”对倒立一类杂技动作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杂技艺术的技巧、素材,大量地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但由生活素材到表演艺术尚有一个发展、提炼过程。这样一来,原始宗教活动中的种种祭礼仪式就成了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温床,而从事宗教活动的那些巫、觋、史、祝等则对原始艺术,包括杂技艺术的形成起了推进作用。在这些宗教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图腾崇拜。图腾是氏族的标志,又是狂热的巫术活动之象征。图腾崇拜给杂技艺术的最大影响是为 “乔装动物”戏提供了原型。如图腾崇拜中的“驱傩 (音nu6)”,就是远古的许多个别的驱鬼行动的汇集。
    每当岁尾,人们便行动起来,驱逐各种恶鬼,并以追赶互斗等表演动作进行。在中华各民族中,都有自己的驱傩形式,如藏族有“跳神”、黎族有“跳娘”、满族有“萨满”等。在这些形式中,既有化装为黄金四目之熊形天神的驱鬼方相氏,也有化装为疫鬼的魑魅、魍魉和死虎、穷奇等害人恶兽。在驱傩过程中,必有模拟野兽的动作出现,这即是类似假面和乔装的表演。
    这种活动由远古发展到后来,其娱乐的成分越多,表演的技艺也越丰富,杂技在其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走高跷、耍钢叉等项目常见于后来的傩舞队伍中。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杂技艺术的萌生
二 先秦蚩尤戏的产生与民间乐舞游戏的新兴——杂技雏形的出现
1.蚩尤戏与扛鼎
2.跟斗
3.弄丸与跳剑
4.口技
5.投壶、承蜩
6.驯兽与乔装动物戏
7.秋千戏

三 汉魏六朝兽戏的兴盛与百戏的充实——百戏杂技艺术的成熟与发展
1.马戏和动物戏
2.象人之戏
3.鼎技与冲狭燕濯
4.都卢寻檀、凌高履索
5.手技耍弄
6.耍坛、旋盘
7.鱼龙曼延与奇变之乐
8.滑稽和傀儡

四 隋唐五代散乐百戏的繁荣——争奇斗艳的宫廷杂技
1.教坊与大酺
2.技巧耍弄
3.空中技、呈力技
4.叠置技与形体技巧
5.舞马与驯兽
6.五方狮子
7.幻术
8.胡旋、绳舞、流星
9.复合节目的盛行

五 宋辽金元的瓦舍勾栏和村落百戏——异彩纷呈的民间杂技
1.左右军与诸军百戏
2.瓦舍勾栏与路歧
3.乔相扑和乔戏
4.杂手艺和踢弄
5.金鸡竿、投坑、跳索
6.马戏与象车
7.手法幻术、撮弄、藏挟
8.烟火与灯火
9.口技

六 明清的耍把戏与走会——杂技体系的逐渐形成
1.江湖把戏的兴盛
2.皮条、杠子、走绳、蹬梯
3.蹬技与力技
4.车技、浪桥、蹦床、绳鞭
5.戏法与魔术
6.明春和暗春
7.马戏、驯兽、禽戏
8.杂技体系的形成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