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2010-20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6976
  • 作      者:
    高翔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撰写的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研究主线,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逻辑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引领旗帜。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自觉与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30年来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方式,全面回顾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与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存关系,突出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的总体特色,形成了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为主旨的综论,以“中国道路”与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为总体指向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总论,以“中国特色”为学术话语标尺研讨中国社会科学的多学科分论,以及展示各学术领域重大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专论。全书精选的文稿,主题明确,视野宏阔,论证严密,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的总体状况,客观论证了中国社会科学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从而形成走向世界的学术对话能力,才能在世界文明对话和交往中,以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牢牢掌握理论思维与时代表达的主动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学术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2.问题目觉哲学言说与书写必须立足于真实的哲学问题,没有对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高度自觉,中国现代哲学的创造将是一句空话。而问题的自觉的关键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中国现代哲学的问题意识与中国现代其他的人文学科的问题意识的关联与区别;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政党国家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的关联与区别;中国现代哲学的问题意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问题意识的关联与区别。把握了这三重关联与区别,哲学的言说才可以切中问题的实质而不逾越分际。一个哲学家可以同时具备其他的社会身份,如政治家、社会科学家等,也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学术言说。但不可以用某一种言说取代其他言说。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哲学家常常将真实的哲学问题混同于意识形态的问题、科学的问题,以至于哲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话语自觉
    哲学的话语自觉不是一句简单的自觉就可以解决的。话语自觉来自于哲学家自觉的哲学创造。百年的中国现代哲学,经过了学习、复制、模仿,到了全面创造的时刻。哲学话语的自觉直接和哲学家的创造性相关。也正是在哲学创造中,新的具有个性的哲学话语才可能产生。哲学家的话语自觉蕴含在创造性的哲学体系与哲学言述之中。创造性的哲学体系内涵哲学家的身份自觉、问题自觉、话语自觉。而创造性的哲学体系除了哲学家自身的创造力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外在保障:健全的学术共同体、学术论文的发表与评价机制、哲学学科的划分,以及对哲学式生存的包容与容忍。在此,我要特别重申的是哲学话语的自觉并不是要用哲学的民族主义来反对和取代哲学的殖民主义,而是要用哲学话语的创造性来反对和取代无创造的哲学话语的复制、移植、重组和包装。至于自主性的哲学话语的建构所依赖的思想资源是中西还是古今,这完全是哲学家个人的事情。
    晚近中国现代哲学界逐渐意识到哲学话语自觉的重要,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突破学科的藩篱而走上自觉的哲学创造。由于哲学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现代哲学的自主性话语生成,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事件,而是一个文明的再造问题。对此,我们需要静心期待并努力创造。
    ……
展开
目录
前言理论自觉与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综论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总论
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
“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
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提升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
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分论
“中国特色”的哲学视野与本土学术话语的建构
中国传统的主体价值与未来意义
入思、聚焦、创造性与身份自觉、问题自觉、话语自觉——中国现代哲学的自主性话语的生成
新中国经济学60年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及其重建
数据库: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
境界与路径:建构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专论
“中国精神”的文化一实践自觉与民族学术话语之
思想语法真解
中国财政国家转型:走向税收国家?
政府创新研究:理论回顾与最新进展
中国外交转型:经验与超越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探析——基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分析
结构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能源和环境视角的工业转型
能源经济学的中国探索之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