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传教士与儒家经典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5619
  • 作      者:
    胡瑞琴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瑞琴,河北万全人,历史学硕士。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历史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孔子研究》、《齐鲁学刊》、《历史教学问题》以及高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编教学论文集多部。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的首要目的就是传播基督教。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贡献了中国文化所欠缺的东西,以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于是,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就成为传教的媒介。为了传教,他们不仅学习甚至精通中国语言文字,而且必须要理解和研究中国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花之安认为,明清以来的科举考试内容僵化,体制单一,这种八股取士的选拔制度,对于个人来说,使得很多的聪明之士“徒以半生精力,消磨于无形桎梏之中”;对于国家来说,所选拔的人才“犹有泥古之心,不能改革旧章、尽崇实学”。“今中国虽幅员较广,生齿益繁,而国益疲软”的原因就在于各类学术的研究受到严重的阻塞。其次,西方各国教育制度之变革当为中国教育制度提供参考。花之安于1873年曾完成《泰西学校》-书,主要是介绍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本书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作序。从序言看,李善兰对于西方的学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感慨良多,他指出,“其国之制,无地无学,无事非学,无人不学,无地无学者”,从整体上反映出西方国家,一是任何地方都有学校。“乡则有乡塾,郡则有郡学。国境之内,在邑在野,无不立学”。二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研究。学科分门别类,均设有书院,“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技艺院,商则有通商院。四民之业,无不有学。其他欲为师,则有师道院,欲传教,则有宣道院。又如实学院、格物院、船政院、丹青院、律乐院。凡有一事,必有一专学以教之,无人不学者”,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有专修之部门,以供专门学习。三是任何人都必须读书。“男固有学,而女亦有学。常人有学,而疲癃残疾、聋瞽瘩哑之人,无不有学,以及孤子之无父母者,童稚之有罪愆者,皆设一学以收教之。大凡八岁以上,无不入学。不学者,罪其父母”。四是学校形式多样。“泰西诸国,大书院既多,小书院亦复不少。有为皇家所立,有为民间自设。太学院集诸院之大成”。书院既如此众多,各类学者自然也不会少。尤其是德国,通国男女老少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再次,中国社会应当变革科举考试制度,从而选拔真正有利于国家的人才。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第一节  丁韪良简要生平及著述
一、传教生涯的黄金时节
二、在上海短暂的传教活动
三、在北京的传教和社会活动
第二节 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一、《天道溯原》的写作背景
二、《天道溯原》的写作内容
第三节  丁韪良的科学宗教思想
一、丁韪良的宇宙观
二、丁韪良的五行观
三、丁韪良的灵魂观
四、丁韪良的生物观
五、丁韪良的上帝观
六、丁韪良的儒学观
第四节 《天道溯原》的历史价值

第二章 花之安与《经学不厌精》
第一节 花之安简要生平及著述
一、青年时代的花之安--东莞时期(1866-1880)
二、年富力强的花之安--上海时期(1885-1898)
三、生命倾倒的花之安--青岛时期(1898-1899)
第二节  《经学不厌精》的写作背景
一、花之安对儒家经学的研究
二、《经学不厌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花之安的天伦思想
一、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概念与崇拜
二、儒家经典中的救赎思想
三、儒教中的“神”与基督教中“圣灵”的异同
四、关于“三位一体”论
第四节 花之安的地伦思想
一、何谓地伦
二、对儒学“格致之学”落后原因探悉
三、儒学中“格致之学”概览与批判
四、对儒学中“格致之学”的改良建议
第五节 花之安的人伦思想
一、花之安的人性观
二、花之安的仁义观
三、花之安的伦理观
第六节  《经学不厌精》的历史价值
一、《经学不厌精》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二、《经学不厌精》是基儒经典一次全面的高端对话
……
第三章  安保罗与《孔子基督为友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