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唐慈恩寺:玄奘法师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35853
  • 作      者:
    (唐)慧立法师原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华文传记·大唐慈恩寺:玄奘法师传》是一本记述千古一人的圣哲传记。
展开
作者简介
    慧立法师,唐代高僧、文学家。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生卒年不详。15岁出家于昭仁寺,法名子立,后改慧立,一作惠立。曾为慈恩寺翻经大德、西明寺主管全寺事务的维那及太原寺主。
    慧立是玄奘的弟子。他“博考儒释,雅著篇章”,擅长文学,传述玄奘一生的活动业绩,著有《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赵晓莺毕业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闲暇之余,亦勤耕于文坛。
展开
内容介绍
    盛唐是中国古代文明全盛之顶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
    唐代高僧玄奘正是此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佛教文明在东方复兴的重要使者。玄奘为了“去伪经,求真经”,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他历尽艰辛,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斗盗贼,可谓九死一生。他用自己的双足,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今伊朗),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是世界上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传记文学。
    ——梁启超
    
    玄奘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读此传记不妨随文作观,伴随大师的足迹,与大师一起成长,一起向道,一起求学,一起不畏艰辛、冒险犯难、踏上茫茫取经路……
    一段段慢慢地读诵,一句句细细地品味,宛如俯拾琼枝,寸寸是宝;入旃檀林,片片皆香,你会觉得身心俱蒙圣洁光辉的净化,从中获得无尽的受用,充满无限的喜悦。
    ——释演莲
    
    今天重温玄奘法师的情怀,回顾法师走过的路,缅怀法师的法乳深恩,就是为了回,应法师“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悲心切愿,为今天的和乐人群、报恩社会而精进不懈。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我用柔软的心将此书译出,令我们更为真切地去贴近千年前玄奘法师的温暖。
    ——赵晓莺(译者)
    
    一僧一佛国,一人鉴千古。玄奘法师用自己的生命、西行取经的艰难经历,谱写出了千古敬仰的佛教精神。《玄奘法师传》展现了佛法的力量和光辉,是学佛者的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学诚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据说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数百头牛于此林中,任它们自由吃草。其中一头牛时常离开牛群,直到日落时才归队。牧牛人觉得很奇怪,因为每次它回来时,毛色总显得特别光润,吼声也分外宏亮。于是便暗中跟随,随牛来到一个石洞口。他跟进后,大约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洞内别有天地,犹如仙境。此时牛在一处树下吃草,草色柔润,也是人间所没有的。牧牛人见树上果实赤黄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时,偷偷摘下一颗。虽然很喜欢,但因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怀里。不久牛吃饱了,他就跟着它准备离开。但谁知走到洞口时,忽然窜出一个恶鬼,将他怀中的果实夺回。
    牧牛人回家后,将这奇遇告诉一位名医,名医嘱咐他最好先别吃,应该设法拿一颗出来研究。第二天,牧牛人又随牛入洞,摘了一颗藏在怀中准备回去,在洞口又遇恶鬼抢夺,他就把果子藏在口中,谁知守洞的恶鬼竟扼住他的咽喉,令他不慎将果子吞进肚子里。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后,身体开始变大,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在洞里出不去,只剩头能伸出洞外。
    后来家人前来找他,见到他变形的身体,大家都很惊惧。当时他还能说话,说出事情的缘由后,家人就回去请来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旧无法动弹。国王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派人来挖掘,但也没有结果。随着日子久了,牧牛人渐渐变成石头,但仍保有人的形状。
    后来又有一国王,知道他是食仙果所变,就对侍臣说:“他既然是因药身变,那么他的身即是药。虽然表面上看是石头,其实身体终究有神灵,应该派人凿取少许来。”于是臣子奉王命,带着工匠前往,尽力镌凿,但凿了十几天,却不得一片。所以该人头形石至今仍然完好。
    自此东行四百余里,到了羯末嗢祗罗国(今拉吉马哈尔以南附近),寻礼圣迹,寺院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再从这里向东渡过恒河,行六百余里就到了奔那伐弹那国(今孟加拉国境内),寻礼圣迹,寺院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小乘兼学。城西二十余里有跋姑婆寺院,台阁非常壮观,有僧徒七百人。旁边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是昔日世尊在此三月说法的地方,多次放出光明。不远又有过去四佛经行之迹。旁边还有一座精舍,里面供奉着观自在菩萨像,据说只要至诚祈请,无愿不遂。
    ……
展开
目录
序1
序2
自序
第一卷
果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第二卷
僧称法师叹赏无极,谓众人曰:此支那僧智力宏赡,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
第三卷
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
第四卷
法师谓曰:小乘诸部三藏,玄奘在本国及入迦湿弥罗已来,遍皆学讫,俱悉其宗。若欲将其教旨能破大乘义,终无此理。奘虽学浅智微,当之必了。愿诸德不烦忧也。
第五卷
报曰: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已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嗣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愿停住。
第六卷
帝曰:法师夙摽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
第七卷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第八卷
有玄奘法师者,寔真如之冠冕也。器宇凝邃,若清风之肃长松;缛思繁蔚,如绮霞之辉迥汉。腾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蕴寂怀真之诚,发乎髫龀。孤标一代,迈生、远以照前:迥秀千龄,架澄、什而光后。
第九卷
帝曰:法师津梁三果,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意水。非情尘之所翳,岂识浪之能惊。
第十卷
帝曰:玄奘法师九生已来,备修福慧两业,生生之中,外闻博洽,聪慧辩才,于赡部洲支那国当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译,文质相兼,无违梵本。由善业力,今见生睹史多天慈氏内众,阈法悟解,更不来人间。
编后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