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佛学.二○一一年(总第三十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84764
  • 作      者:
    《中国佛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佛学(2011年·总第30期)》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它的宗旨是展现以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
展开
精彩书摘
    法融关于凡圣问题的讨论是以“无心合道”的思想为依托的,而他所持凡圣不二,“无异无不异”的主张无疑也是对般若中道观的贯彻。
    《绝观论》中缘门问到:“夫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云圣也。人理日:一法不断,一法不得,即为圣也。”此思想自然是基于“无心即真道”的主张,因为圣人无心、无我、无念、无分别,自然是“一法不断,一法不得”。相对于“无心”、“无得”的圣人,凡人则表现为“有心”、“有得”。因为“若众生实有心,即颠倒,只为于无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可见凡人于无心中立心则有别于圣人,此外,凡夫之人妄有所断,有所得,而凡有所得,即有虚妄,凡无所得,即无虚妄,圣人无所得,故无虚妄。而“凡夫有身,亦见闻觉知,圣人有身,亦见闻觉知”,他们有什么差别呢?实际上,“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圣人无凡夫的见闻觉知,而有超凡人圣的境界,圣人并非无所摄取,只是远离一切分别限量罢了。那何谓“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呢?这就好比借光照物,眼睛看到了物体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眼却没有照物之功用。既然圣人有圣境界,那么“凡夫实有凡境界”吗?实际上“实无妄有,本来寂灭,但被虚妄计着,即生颠倒”,也就是说凡人所谓的境界,本来为空的,凡人执空为有,可见虚妄。
    总之,凡人以“有心”,“有所得”出发,执着一切皆真,为求解脱反倒心生虚妄,而圣人从“无心”,“无所得”出发,认清“无有一法可断,无有一法要得”,故而无有执着。然一切皆空,凡与圣果有差别吗?法融回答的明白:“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无虚妄故,即无异不异。”也就是说,有虚妄则凡圣有差,无有虚妄,则凡圣则不二。因为“空为道本”,本来没有虚妄,而所谓的虚妄也只是就俗谛义上所谈论的假名而已,正所谓“凡夫之与圣人,二俱是名,名中无二,即无差别,如说龟毛兔角”,可见,凡人与圣人只不过是方便之说,本是假名,就好似乌龟的毛、兔子的角一样本不存在,然而龟毛、兔角虽不存在,但是龟与兔所代表的道却不是无,故而“圣人无我而有道”,凡夫以为有我,有名就好似执着于不存在的龟毛、兔角一般。
    由此可见,从俗谛意义上解,凡夫从“有心”出发而生执着,反倒心生虚妄,圣人从“无心”出发而无执着,能够“无心合道”;而从真谛意义上解,凡与圣都是假名而已,自然无有差别,所以凡圣不二。
    ……
展开
目录
汉传佛教
(一)教史研究
高峰原妙禅师行状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释氏疑年录》续拾
回鹘文佛典与《大白莲社经》残卷研究(下)
中国比丘尼合法性的确立
——尼净捡受戒考
关于弥勒若干问题的思考
雪窦寺在宋代禅宗史上的影响
(二)义学研究
佛教“经济伦理观”略述
梵本《五蕴论》研究(下)
蒙古族地区的净土思想与汉传佛教、日本的净土思想比较
论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
“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
判释《楞严》与“山家”正统
——试析幽溪传灯“圆顿生酥”的判释理论
毗昙学的修道次第
——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为中心
《敕修百丈清规》蠡测(上)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
牛头宗法融禅学思想探析
“临终一念”的经典依据及其思想探源
《教观纲宗》之初步考察
——试述《教观纲宗》之特色
(三)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不负如来必孝亲
——从“洞山家书”论佛教孝亲
南传佛教
探巴利语文献所载佛陀的精神和功德成就(上)
藏传佛教
关于佛教何时传人吐蕃的讨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