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好友老曾约我,去北京西城的广济寺见一位师父。从大门一直走进去,穿过一道小月亮门,进得最里面的一个小院落,见到的那位僧人,大约六旬开外,神清气爽。朋友介绍说,他就是时任佛协副会长的净慧法师。我在那时工作多多,麻烦更多,身心疲惫之下,问法师说,如果一块石头从山顶上滚下来,特别想半路停下,应该怎么办?法师淡淡地说,还是让石头滚下去再说。
渐渐地,院落里有了些人的时候,净慧法师站在台阶上,先是道了辛苦,说大家来此一趟不容易,为了结缘,简单地说几句,题目就叫“污染”。
老人家说,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三四十年前,每一个村落都有一条或几条小河,水清澈见底,还有少许鱼虾,孩童们在水里玩来耍去,平添几许生活气息。而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这些小河大多消失不见,农村打井也越来越深,几十米、几百米,更多的地方已经打不到水。这种情况,叫做环境污染。
中国古时候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乡邻不分彼此,东家借米,西家还面,最多是上个门闩,而盗抢之事并不常见。现如今家家闭户、窗窗安栏,邻居十几载,互不知姓名,各家的防盗系统,比过去的皇宫还要严实,这叫什么?这叫社会污染,整个社会都互不信任、互不往来了。
再有现在的电视节目,不分时间和场合,什么都敢播。几岁的孩童满嘴的大人话,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说,这种社会公共媒介对幼小心灵的负面诱导,是非常可怕的。不仅与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无法比,就是同西方社会也有很大差距。这种污染叫心灵污染,是最严重的污染。
听闻佛法,就是使我们受污染的心灵重新清净起来,每个人的心灵清净了,社会就会清净;社会清净了,环境也就随之清净。
法师的话像一块块石头扔进了我心灵之潭,这么朴实的语言,这么简单的道理,从师父的嘴里说出来,竟使得我感到有触及灵魂般的震撼。我十几岁离家求学,到如今最怀念的那些事儿,就是在奶奶家门前的小河里玩耍,跟着偶尔经过的汽车傻跑,天色傍黑时,同小伙伴一起玩几种捉迷藏的游戏。长大了,那些乐趣再也没有了,家乡的小河也堆满了垃圾,家乡的人们也开始陌生。
也许是师父提到了那句——“家乡的小河”,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了亲近佛学。
富人的定义
佛,是“佛陀”(Buddha)之省略,意谓觉者,就是彻底了悟人生真理的人。很多时候专指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能仁”之意,“牟尼”是字,“寂默”之意。就是说,佛祖终日忙着救度众生,但内心静如止水,默然不动。释迦佛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意指“一切功德成就”。
中国人实在是有创造力的,这个翻译过来的“佛”字,发明的实在是了不得,既有非人出世之意,又有牵强附会的人说:那是一个人字旁,加上一个美元符号,因此他们“成佛就是成为有钱人”。佛祖放弃人间所有荣华富贵,弘法利生49年,如此视金钱若无物的三界导师,竟也跟金钱挂上了号,实在是太“唯物”了。说起金钱,我忽然想起鲁褒的《钱神论》,写得甚为有趣:
钱之为体,乾坤之象。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
排金门,入紫闼;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
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是故纷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
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洛中朱衣,当涂之士;
爱我家门,皆非已已;
执我之手,抱我始终。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觉真法师虽已出世,但看待世事鞭辟入里,屡有佳句。记得有一次,长老对香港的富人下的定义:富人,是指精神境界丰富的有钱人。师父说,在香港称得起富人者,应同时具备四大条件:
1. 身家在一亿美元以上。
2. 在所在领域的专业会议上发言,不说外行话。
3. 至少有某一品类的顶级收藏。
4. 能够欣赏古典音乐。
在财富暴涨的今天,即使现在经济大萧条了,这样的硬件门槛也不算高。但放眼神州,想要找到这四个条件同时都具备的人却并不是太容易。你尽可以拿着红蓝铅笔,在胡润排行榜那些显赫的名字上,一个个地划下去;与此同时,可能在另一张赌厅的VIP名单上,一个个地添上来。
八、前言
影响了,果然是影响了,佛法影响了这位居士!
滕居士原籍东北,宏观经济学博士,为人率直豁达。我们结识在十年前。记得初次见面,我应邀去往夏泽红居士创办的荷塘月色素餐厅用斋,供养斋饭的,都是夏居士的善友,其中便有滕居(士)。滕居在席间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心。斋毕,临行前他自我感叹道:“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当时我想:“关心生存状态,是个对生命负责的人!”
此后,我们多次见面、结缘、共处,每因佛法问题受到斧正,滕居都立刻谦谨得如履薄冰,虚心纳受,倾听请益。往还接触中,我们共同经历过大学生夏令营、北海禅院法会、异国朝圣、甚至共同维护佛教权益……
他用最敬仰的心态去理解“江湖”,巡礼祖庭,参拜高僧,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走百城烟水,像高鹤年居士天下丛林访宿德高僧,曾分别于净慧长老、觉真长老法席前颇受教益。在禅宗祖庭少林寺门口蹲点的算命先生问他:“外来的?想知道你的运气吗?来算算!”他答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转身而去。
近日,出版社将滕居参学的文稿编集成册、准备出版,当然是大好事!滕居问序,我自念文拙勉为应承,及至读完全稿,乃心生欢喜。参学贵在真诚重道不浮躁,我颇为滕居质厚的求道热忱感到高兴!
这份书稿全然是滕居如婴儿学步般对佛法的质朴参学;是商界、佛界人际规则之外上下求真的消息;是历次闻法后填补的思索备注;也是成长历程的简报材料,不拘旧格式,常有新思,闻思而修,此是通途。
作为一份参学的笔记,行文中可能会有不尽意、不尽理的地方,读者诸君宜与包含,学佛不是全然懂了才需要学的;当然也必定会有一册在手默然会心的篇章,那,便是诸君“应当学”的地方了;最大的价值,作者是读者的“同学”,是所有学佛人的“同行者”,是“善友”。人生的旅途中,有时,“友”比“师”更为“近人”!是好书,很贴切,值得读!偈曰:
百战商圈念尝枯,无心直透虚空骨;
泥牛入海绝行迹,化古开今有前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