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16574
  • 作      者:
    圣严法师,(美)丹·史蒂文森(Dan Stevenson)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圣严法师亲自开示的禅修法门,所有人都能读懂的入门指南。马英九、罗大佑、林青霞、李连杰、张国立备加推崇的弘法大师,一本向全世界对佛教感兴趣的大众介绍禅修方法的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丹?史蒂文森(Dan Stevenson),美国堪萨斯大学佛学、宗教学教授,是圣严法师赴美弘法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跟随圣严法师禅修近二十年,佛学与中文造诣均很深厚。
展开
内容介绍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所谓“牛的印迹”,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禅宗著名的“十牛图”。该系列画作以牛与牧牛人为主轴,生动描述了禅修的次第。画中,牧牛人代表修行者;牛可视为想吃路边欲望野草的烦恼心,同时也象征着开悟心或人人本具的佛性。“十牛图”描述了历经寻找、发现、驯服与骑牛归家的过程,其中的每一幅画代表了修行人所必经的阶段,其寓意是,我们能透过参禅,驯服不羁的心,并实现人的佛性。《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援引“十牛图”的概念,是希望给读者提供“循迹见牛”的文字之迹。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总集了圣严法师的作品重点,其中包括了法师在禅堂教导禅修的课程内容与禅七讲话。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内容完整,次第分明,具整体视野,并以极具系统的方式解说禅法。当前,我们正处于慌乱不安的世界之中,尤其需要好方法与好老师的指引,这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现代禅修指南,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渡人到达彼岸的摆渡,无疑将有助于我们习定修慧,走上开悟之路。
展开
精彩书评
    曾经师父的几句真言,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承受的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这几句真言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林青霞
    在末法时代,人重名利,连出家人也表现出贪欲;清廉的圣严法师,毕生实践利他志业,是现今大乘修行者的模范。
    ——李连杰
    法师有关禅修的论述甚多,其他的佛法著作与开示更是卷帙浩繁,不易全盘掌握。本书可谓以最精要、系统的方式,综合法师多年钻研佛法、致力禅修以及在东西方的弘法心得。有志者一卷在手,依教奉行,依止名师,精进不懈,少则骑牛归家,多则入廛垂手,开悟见性有望。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单德兴教授
    空虚与寂寞,事实上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将来的希望,没有生命的踏实感,没有人生的着力点,所以空虚、寂寞。有了信仰以后,觉得自己不是孤单一人,而与诸佛菩萨常在一起,不管何时何处,我都觉得很安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圣严法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禅与“空”:禅与传统佛教的方法
    “禅”这个字,是印度佛教用语dhyana的中译,意指“静虑”或“思惟修习”。不过,用在禅宗上面,它又特指对开悟经验的培养与体验,而不是单指任何种类的冥想体验。因此,禅宗经常被定义为一个特别强调禅定经验与开悟智慧的宗派。而禅宗自己也宣称,它所致力的是去拥抱和传递释迦牟尼成佛时所体现的活泼智慧。
    这种超越时间的智慧,乃是佛陀开示的佛法之所本。不过既然如此,那这种智慧也可以说是先于和不囿于佛经的言说文字的。然而另一方面,它又跟佛经的文字和佛陀的话语紧密相关,因为开悟的智慧正是全部佛经所环绕的主题。事实上,佛经乃是以开悟为基础与目的的,全心全意想指出通向开悟的道路——一如一根指月亮方向的手指或一艘将人渡到彼岸的摆渡。因此,佛陀开悟时体现的活泼智慧,乃是所有形式的佛教的要点。
    如果是这样,那禅和佛经就不是完全无关的,更不是敌对的,因为它所想要拥抱的智慧,正好是佛经所尝试陈述的。事实上,这两者具有深刻的互补关系:佛经用文字述说的道理可以靠着修行而获得印证,而在修行中获得的体验也可以马上与佛经的内容相呼应。
    今天,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禅者说,他们用不着学习和思考佛经上的道理,因为在禅堂里打坐才是真正的修行,钻研文字只是空谈家和学院派的事。这种否定言说文字的态度,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些佛教教义早已广为熟悉的地方,不无矫正作用的,但换成是一个学佛经验有限的文化,上述态度却是危险的。因为沉默本身绝不是清白或中性的,更不会自动使人免于无知。如果一个不读佛经的人在修行中体验到极乐,那问题就更大了!
    无论是禅还是佛经,都是佛陀智慧的体现,两者是没有扞格的。要不是有佛陀的话语,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应该去寻求佛法呢?更别说会发愿去帮助其他人走上开悟之路了。如果一个人业已踏上禅的道路,那他所追求的“开悟”又是什么呢?禅修的目标何在?它会带来些什么,又是怎样起作用的?通常,一个人会问这些问题,就表示他已经听过一些古代禅师的警句、格言或故事,而这些书本上都有记载的。如果我们开始去考察这一类的文献,就会发现它们的数量比任何一个东亚佛教的宗派都要来得庞大!事实上,在日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好禅师,就必须对禅宗文献有彻彻底底的研究。从禅宗的文献里,你也会发现古代的禅师都是一些学识广博的人,他们的教诲深深浸透着佛经的语言。像是“智慧”(prajna)、“空”(sunyata)、“无所得”(anupalabdha)、“无所住”(apratitha)这些最常见于禅宗文献的专门术语,大部分都可以在佛经里找到。
    印度佛教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曾表示:“佛陀说空,是为了去除多数人的错误观点。但如果你执着于空,那就连佛陀也帮不了你。有所生的只是空,有所灭的只是空。在实相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会生或灭的。” 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尝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临济禅师(卒于866年或867年)则说:“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尔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尔商量。”又说:“向尔道:无佛无法无修无证。只与么傍家拟求什么物。瞎汉头上安头!” 由此可知,纵贯禅宗的历史,佛经里所说的“空”,都一直被视为禅宗修行的心要。
    遍览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经典,你会发现,它们对“般若”的谈论是没完没了的。依小乘之见,基本上一个人只要听过“四谛”和发心寻求超脱生死的方法,就可以说是拥有了般若智慧。但在最深刻的意义下,般若却是一种能够消除那些把我们留置在生死轮回(samsara)烦恼的活泼智慧(它又是通过修行得来的)。这种智慧所要揭示的,乃是一切形式的苦,都是妄见与颠倒思考的产物。一旦体认到存在是苦而非乐、是变动而非恒常,以及体认到我们不是如自己所以为的,是独立而持续的“自我”(atman),那原先那个被我们经验为集聚了苦(dukkha)的世界,就会转化为自在清明的涅盘。
    在大乘的经典里,般若(智慧)仍然有着同样的转化力量,但这一次,它在一个更深的层次发挥作用。透过“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意即圆满的智慧,佛经里又很恰当的把它称为“佛母”),菩萨会产生一种人溺己溺、自救救人的精神。因为菩萨不只明白到心灵与物质世界都是空、都是无“自性”(svabhava)的道理,而且更进一步了解到,不受制约的涅盘世界和受制约的生死世界是完全互相渗透的。也只有这样,修行者的智慧、慈悲心和善巧方便才会真正臻于圆满,达到无上正觉的境界。《心经》说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靠着圆满智慧的缘故,得以远离牵挂、恐惧和各种妄见,成就最高涅盘。三世诸佛亦靠着圆满智慧的缘故,得证无上正觉。)
    在金刚乘,这种观“空”的智慧,即体认生死与涅盘不二、智慧与方便不二、开悟与烦恼不二,本身就是密教行者所修的“空乐一体”。同样的,在禅宗的传统里,空的洞见也是禅修的基础。大底可以说,禅宗所说的开悟,不过就是对空理的体悟。
展开
目录
序 言
圣严法师简介
第一部 导言:禅宗与佛教的修行
第一章 禅与“空”:禅与传统佛教的方法
禅宗与佛教的“空”观
对应不同修行阶段不同的修行方法
第二章 修禅与调摄身心的原则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身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息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心
修行进程的七阶段
第二部 渐法中的三无漏学
第三章 佛教的戒律与禅修
第四章 五停心观
数息观
不净观
念佛观
四无量心观
因缘观
界分别观
第五章 修慧:四念处
四念处作为一种禅修的方法
四念处与四谛及不同层次空性的关系
第三部 禅宗的顿法
第六章 禅宗与顿悟法门
顿悟与渐悟
禅 宗
第七章 参公案与看话头
公案的用处
话头的用处
第八章 默照禅
默照禅的历史渊源
作为修行法的默照
修默照的先决条件与提醒
修默照的方法
有关默照禅的问与答
第九章 禅修的先决条件
顿法的基本先决条件
佛教的戒律与出家和在家之道
内在条件:取得进步四种必要的心理状态
第十章 何谓禅师
拥有正见
透过禅修获得开悟体验
在正统的法脉里得到传法
具有福德因缘
懂得观机逗教 适应众生的方便法门
第十一章 十牛图
《十牛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