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4743
  • 作      者:
    吴彦文,杨喜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彦文,男,汉族,1972年生,甘肃秦安人,现为天水师范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博士。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叠任务情境下注意的分配策略研究”项目1项,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抗挫折能力研究”项目1项,天水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重叠任务情境下表象心理旋转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实验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把比较复杂的任务转换、心理旋转等任务融合进重叠任务范式,目的在于通过拓展研究,一方面是对注意资源的有限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抛砖引玉,以便对重叠任务中注意资源的分配策略能够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对重叠任务和脑加工之间关系的认识和了解,无疑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有字母和方位两种前行提示信息的实验结果中,被试的反应时间并没有随刺激偏离正位旋转方向的增大而发生显著的变化。Cooper和Shepard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无疑是由于被试在前行信息的帮助下,事先形成了该旋转刺激的表象,并将它已旋转到规定的方位上,所以当刺激出现时,被试可以立即将它与已形成的表象进行比较,无须再做心理旋转就能迅速作出判定,因而反应时都比较短。在没有前行信息的实验中,反应时是从刺激呈现开始计算的,被试作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包括在反应时之内,反应时间是刺激偏离正位度数的函数。在有这些前行信息的实验中,反应时也是从刺激样本呈现开始计算的,但被试作心理旋转所需的时间却不包括在反应时间之内。有前行信息的实验结果和无前行信息的实验结果看起来不同,但其加工过程实质上是一致的。 
    根据以上结果,Shepard等人将心理旋转看成是一种类比过程。所谓的类比是说心理旋转也要经过一些中间阶段,与客体的物理旋转是类似的。它与数值计算或符号操纵是不同的。如果让计算机来计算旋转的角度,那么计算所有的各种旋转角度所需的时间将是一样的。依据心理旋转研究和其他有关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表象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关系,但是表象并不是直接地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部客体在结构上并没有一对一的联系。Shepard所说的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联系与外部客体的结构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现实客体的物理旋转。 
    此后,Cooper和Shepard(1984)以多边形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样的实验设计对心理旋转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前行信息,被试都会进行心理旋转这种操作,然后再进行正反位判断,继而和记忆中的表征刺激进行匹配,作出反应等。Cooper和Shepard(1984)的实验再一次证明了心理旋转的真实性问题①。 
    上述两类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以下重要事实:(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理不应期效应及其理论假设
第一节 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界定及其研究范式
一 心理不应期效应
二 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研究范式
三 产生心理不应期效应的基本加工过程
第二节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
一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加工原理
二 对认知延迟位置的诊断方法
三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加工特点
四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实验证据
第三节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
一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的加工原理
二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对不同任务重叠程度的预测
三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的加工特点
第四节 对RSB模型和CCS模型的评价和总结
一 RSB模型和CCS模型的分歧点
二 RSB模型和CCS模型的共同点

第二章 重叠任务情境下的任务转换加工过程
第一节 任务转换亏损理论
一 任务转换亏损的研究范式
二 任务转换亏损的理论解释及其实验证据
第二节 PRP范式下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加工
一 执行加工交互控制模型
二 两成分模型

第三章 心理旋转的研究及其加工过程
第一节 心理旋转的研究及其理论
一 经典的心理旋转研究及其重要发现
二 字符旋转实验
三 经典心理旋转的加工过程
第二节 心理旋转与瓶颈加工机制
一 RSB模型和CCS模型对瓶颈加工机制的预测
二 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瓶颈加工机制的制约?
三 采用心理旋转任务探讨瓶颈加工机制的优点分析

第四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正反判断条件下的心理不应期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验一:PRP效应的初步验证性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二节 实验二:较大旋转角度差条件下的PRP效应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三节 实验三:两种任务最大限度重合条件下的PRP效应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四节 实验四:刺激短暂呈现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五节 实验五:呈现方式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六章 类别判断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验六:类别判断对PRP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二节 实验七:高低音限定类别、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七章 任务重复与任务转换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验八:任务转换条件下类别-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二节 实验九:任务转换条件下正反-类别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三节 实验十:任务重复条件下类别-类别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四节 实验十一:任务重复条件下正反-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八章 Go-NoGo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验十二:单线索提示条件下的心理不应期效应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二节 实验十三:复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PRP效应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三节 实验十四:文字复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PRP效应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第九章 PRP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第一节 实验十五:重叠任务条件下PRP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一 研究目的
……
第十章 PRP效应与注意资源的关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