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的扯淡这一悖论类似于自欺这一悖论。定义里的欺骗者知道他的信念是假的,很难看到他如何说服自己相信这同一个信念是真的。对于自欺这一悖论与相信自己的扯淡这一悖论的相似性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科恩与法兰克福有关扯淡本质的争论。的确,一个人的自欺是另一个人的扯淡。
在《揭开自欺的真相》(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阿尔弗雷德·迈尔(Alfred Mele)论证说自欺不应当按照人际间的欺骗模式来理解。在人际间的欺骗中,欺骗者希望他的受害者能够相信某个信念,而他自己则是不相信的。如果自欺也符合人际间欺骗模式,那么自欺者必须分饰两种角色,既要确信又要否定这同一个信念。所以迈尔认为,这种结果显然说明人际间欺骗模式不适合解释自欺。因为自欺经常发生,而且那些逻辑悖论性信念很少在自欺中出现。
某个男人可能会自欺欺人地认为他的妻子是忠诚的,尽管在其他没有偏见的人看来证据显然表明这个妻子不那么忠诚(第57页)。下面的说法没多大意义,这种说法认为他的自欺是这样一个过程:他首先意识到他的妻子是不忠诚的,接着无意识地努力去压制这种想法来支持(同时持有?)相信他妻子是忠诚的。不!他的问题在于他掩藏了来自他自己的有关妻子不忠诚的证据,不是他已经接受妻子不忠的证据然后操纵自己去否认。迈尔主张,由这种曲解证据和有选择的收集证据驱动的心理过程比起人际间模式能够更有道理地解释自欺。
自欺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自我形象的膨胀。迈尔在其著作的开篇就引用了一个统计资料:94%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比大多数同事更能胜任工作(第3页)。面对这样的统计数据,猜测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能够完全证明自己信念的能力,我认为这种猜测并不过分。我们这个被戴绿帽的丈夫可能会真诚地相信他已经把那些信息客观的审视过了。类似地,那些考虑不周详的偏见通常来自这类明显的虚假信念:自认为已经充分考量过证据。例如,我最近被告知有些聪明的男孩比聪明的女孩要更聪明一些。尽管法兰克福倾向于认为扯淡必须是有意为之,但是我们上述这些例子表明对于真相的漠视有时候是无意的,因为我们在理由的充分性方面欺骗自己。尤其涉及根深蒂固的偏见时,一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信念偏离了真相。
……
展开
——美国前总统布什
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扯淡现象,本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各样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
——《扯淡的真相》的作者Laura Penny
扯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本书对这一现象作了机智风趣和发人深思的研究。在大众文化中,哲学的作用变得模糊不清。
——《科学分裂》的作者David J.Stump
这是一本研究扯淡的上乘之作。你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本书都以哲学分析的方法对扯淡进行了定义。
——《国际粪便学》杂志
如果关于电影的幕后交易不是谣言的话,那么本书所说的就是确有其事。
——好莱坞内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