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所谓第二人生<br> 你的“第二人生”在哪?<br> 人生只有一次。从生到死,未被区分成段。<br> 此前此后,绵延不绝,人生仅此一次。<br> 人生并无“第一”、“第二”之说。即将退休的一代,口中欢呼“第二人生”。退休后做些什么好呢,感到迷茫的人很多。<br> 听说开始思考“死后会怎样”的人也不少。<br> 确实有不少人过了五十五岁,因长年辛勤劳作而病倒。又或者因为遭遇父母亲友死亡,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死亡近在咫尺,不得不思考,这也并非不能理解。<br> 抵达人生某一阶段,思考接下来的生存方式,或许是很好的机会。<br> 卷入大纷争,遭遇事故,意外患重病住院。人生若非面临这些变故,则不会思考自己的死亡。<br> 人原本可以不被死亡困扰而活。<br> 即便身处环境变动,若不在此处努力生活,则无法获得生之喜悦。<br> 重要的是,努力活在当下。<br> 因为,未来之事、死后世界,谁也无从得知。<br> 人生本来无一物<br> 有些人害怕失去权力与金钱。<br> 他们认为,没有这些则无法生存。<br> 可是,昨天还权倾一时的人,今天就被拉下台,或遭逮捕。拥有数亿资产的人,一夜之间财富尽失。这些事,现实中屡见发生。<br> 权力与财富,为瞬息万变之物。而人,往往被眼前的权力和财富蒙蔽双眼,扰乱心神。<br> 人生本来无一物。赤裸裸地生,赤裸裸地死。<br>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若舍弃长年执著之物,并非易事。<br> 越来越多的人倾心于禅,原因即在此。<br> 禅宗坚信,不仅地位、名誉、金钱和权力,连语言和身体都非真实之物。<br> 正如《般若心经》所写,五蕴皆“空”。<br> 乍一看以为是可以拿到眼前的“真实之物”,其实并不存在。<br> 能从这些东西中获得自由,就是开悟,亦是救赎。<br> 为了磨炼自己,应努力做好当下该做之事。<br> “真实之物”只存在于你心中。<br> 明白此理,一身轻松。<br> 恐惧荡然无存。<br> 禅即为此。<br> 是否囿于思维定势<br> 按照现在的样子,做同样的事情不就得了。这么想就是囿于思维定势,生活因此变得艰辛。<br> 端坐久了,会导致血流不畅,不能立刻站起。明明是自己的腿,却无法自由支配。<br> 久病卧床之人从床上爬起时,会因身体重量导致血管受压。因为身体不动,被体重压制的部分则会血流不畅,那里的组织将不能正常使用。<br> 欲拦截洪流,任何东西都将被摧毁。<br> 现在,束缚你的思维定势,正是欲阻洪流的堤坝。<br> 希望你问问自己:“我是否囿于思维定势?”<br> 一旦囿于此,内心就会失去安宁。<br> 应该这么做,必须这么做。如果被这样的思维定势束缚。就丝毫不会觉得轻松。<br> 那人插手此事不合情理,工作不顺是上司不好、是下属的错。孩子被欺负也是因为老师没能严加管教。一个劲儿地想这些,内心将不得片刻安宁,将困感重重。<br> 自己若不改变,去禅寺再坐多少禅,也于事无补。很多数学和英文老师认为,自己只需了解本学科就可以了。若这样想,就容易受困于思维定势。<br> 按照现在的样子,将来也一直做同样的事不就得了。这么想是不行的。学生会变,学生的需求也会变。有形之物总在变。<br> 重要的不是去了解数学或英语,而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努力的习惯。<br> 通过身体记忆的东西,年纪大了会一直受用。<br> 战后混乱期,再存多少钱,银行一旦冻结都无法使用。金钱的价值直线下降,形同废纸。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br> 有形之物的价值,与时俱迁。<br> 日本古诗云:“张弓张弓,千万别松,箭靶箭靶,即便未见。”<br> 这首诗教会我,未来之事即便不明,当下能做之事、当下投入的努力才是重要的,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br> 不要被思维定势束缚,要拥有一颗自由的心。<br> 若想无阻无碍地生活,只须活在当下。<br> 此时此地就努力<br> 我总说“此时此地不努力,何时努力”。<br> 有人这么问我:“做多少努力,也没能成功。这时该怎么办?”<br> 做多少努力也没能成功,这么说怕是因为没有真正努力吧。<br> 如果全力投入,就无暇考虑成功与否。<br> 自己并未全力投入,而只在意结果。所以才会想“怎么做都不行”。<br> 当抱此达观态度:从自己能做的事开始,一点一滴,倾注全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br> 拘泥于结果,就会丧失当下。<br> 抱着必死之心努力,才不至怠慢当下。<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