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被别人管理,每个人也都反对被别人管理,于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如“猫抓老鼠”似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员工被看成一次性的机器零件而不是作出贡献的参与者,产生了很大的挫折感;管理者则因为被太多繁杂的事务缠身,而忽略了诸如战略制定、企业文化设计等更重要的事情。最终结果是:这场博弈严重危害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造成企业的消亡。
为了战胜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挑战,企业界的管理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灵丹妙药,实现精简程序、减少成本、提高绩效、提高顾客服务、提高生产率等企业目标。于是,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很多大师的经典著作被管理者们视为经典甚至是救命稻草。可是,几年的实践以后,还是有企业接二连三地倒闭,而让企业家们悔恨不已的是:导致企业倒闭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些所谓的管理理论。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这些当下流行的管理理念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是不需要管理的,人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帝王世纪》里记载了一首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太阳出来我干活,太阳落了我睡觉,打一眼井我喝水,耕一亩田我吃饭,皇上老儿的统治与我何干?可见那时的人们过着多么简单、自由自在的生活。
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是奴隶制兴起的一个直接结果,它的兴起与奴隶制和使用强迫性的农业劳动相联系。随着奴隶数量的增多,主人为了确保奴隶们努力工作或不逃跑,便从奴隶中间挑选出一个握有特权的监工阶层来控制奴隶,管理便诞生了。随着奴隶种植园规模扩大、帝国扩展、俘虏被强迫服兵役或从事家庭劳动,管理者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了,因为如果没有管理者的监督,就没有人愿意充当奴隶,也就没有人愿意只是为了增加主人的利益而忍受艰辛的劳作。奴隶被奴隶主认为是一件工具,和一头要被束缚的牛没有什么两样。
从管理的起源来看,管理从一开始便与胁迫、不平等、因所有制和权力而对生产率和技能的控制都是不可分割的。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存在于很多企业当中,管理者们试图通过对员工实行完全的身心控制来对抗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翻开很多管理著作,其中不乏“绝对服从”、“自动自发”、“立即执行”、“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这些理念令管理者们感到很舒服。
然而,正如奴隶制必然要消亡一样,这种试图对员工绝对控制的管理理论也必然要遭到淘汰。即使这些理论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一定会失败。
在一本十分畅销的管理图书中,作者杜撰了一个美国著名将领巴顿的故事:
巴顿将军有一次决定提拔新人,他让所有候选人到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然后,这位名将躲到暗处看这些候选人的反应。这些人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为什么要挖这么浅的一条战壕,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而且这样的战壕不是太热就是太冷。只有一个人对大家说:“那个老畜生让我们挖就挖吧,管他干什么呢。”结果是,巴顿提升了这个执行命令的人。 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听话吧,没错的,你将得到提升。 不难看出这个故事是杜撰的,如果仔细想想,这个被提升的士兵除了毫不负责和盲从以外,看不出有任何优点。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不但要长耳朵,还要长脑子,会独立思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服从。如果真把这样的人提升为指挥官,对于军队和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
可笑的是,这样的故事被引用在很多管理培训教材上,因为迎合了管理者专制、跋扈以及膨胀的权力欲望,因此受到很多管理者的欢迎。
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让员工明白工作的意义,只是被动地接受上司的命令,员工将很难“全力以赴”。而且,管理者也不一定永远是对的,如果管理者拒绝倾听员工的怀疑和建议,即使是一些无法实现的任务也要求员工“没有任何借口”,最终换来的只能是员工的背叛或是阳奉阴违。管理者是人不是神,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群策群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一个人靠一时的小聪明,可能会成功,但不会持久,企业决策完全寄托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管理者身上,是非常危险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