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5490
  • 作      者:
    王楷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楷,1976年生于河南封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08),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尤其用力于儒家伦理。迄今已在《国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中国哲学史》、  《哲学门》、.Dao:A Journal of Compartive Philosophy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佘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传统儒学史观的背景下,荀子思想被归结为政治整合层面的外王之学。因此传统的荀学研究往往倾向于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展开阐释,而对荀子以道德人格为中心关切的修身学说未能给予应有的理论重视。本书立足道德哲学的基点从事荀学研究,取径于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的理论进路,尝试对荀子的伦理思想做一种传统儒家修身哲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荀子之正名
  第五节  “修己”与“治人”
  如前所述,早期儒家从其发生之初即具有一种强烈的“周文”理想之情怀,期望着“得君行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重建道德秩序与社会秩序以救礼坏乐崩之时弊。然而,从孔子、孟子,直至荀子,这种政治理想与抱负始终都未能得以充分实现。孔子周游列国,道不合即去,晚年退而修《诗》、《书》。孟子以“仁政”游说人主,每为人主目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即如荀子,观《尧问篇》“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之论及《强国篇》荀子对应侯“入秦何见”问而病其“无儒”之议论,显见儒家学说在战国之季还远远未能作为一种指导社会政治治理的理论形态而为国家政权所接受。
  对于早期儒家政治理想的这一遭际,通常的解释偏重于强调时君们个体性的、偶然性的功利人格因素,如刘向《战国策序》所言“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可谓一种典型的说辞。事实上,抛开作为个别的国君本身的德行以及是否足够明智、富于远见等素质不论,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是否蕴含着一种客观的历史理性。战国姑且不论,至如春秋,即使像子产那样具有儒者气象的贤大夫,当其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客观的情势(“为齐难”),出于“救世”的需要,也不得不“作丘赋”、“作丘甲”、“铸刑书”,推行某些近于后世法家性质之改革。如梁任公所言:“盖自‘宗法政治’破坏以后,为政者不能不恃法度以整齐其民,于是大政治家竟以此为务”。子产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之中“讨生活”的个体德行较子产相去甚远的战国国君。
  ……

 

展开
目录
序(陈来)
引言: 荀子之正名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社会历史学视角的引入
第三节  封建宗法社会的解体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节  从仁义到礼义
第五节  修己与治人
第一章  从“利仁”到“安仁”:荀子道德论证之展开
第一节  群居和一之道
第二节  审吾所以适人,人之所以来我也
第三节  成人之道
第四节  参乎天地
第五节  知与力
第二章  以心治性:荀子道德基础之建立
第一节  人之所以为人者
第二节  以心治性
第三节  治心之道
第四节  力行近乎仁
第五节  一种隐含的性善论?
第三章  义以为上:荀子道德德性论
第一节  礼者,人道之极也
第二节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第三节  处仁以义,然后仁也
第四节  情文俱尽
第四章  学为圣人:荀子理智德性论
第一节  是是非非谓之知
第二节  不学不成
第三节  圣也者,尽伦者也
第五章  君子明乐:荀子道德情感论
第一节  明礼乐知人心
第二节  乐者,所以成德也
第三节  致乐以治心
第四节  美善相乐
第六章  养心与养德:荀子道德修养论
第一节  人不可以无耻
第二节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第三节  不苟
第四节  言有坛宇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荀子的历史世界
附录二  仁者自爱:儒家道德生命观及其哲学基础
——由《荀子.子道篇》“三子论仁知”章生发的讨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