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乐”为根本特征的情感是与个体的肉体生存为基础的,而不是对肉体及心灵作所谓“极度体验”的病态追求;它将世际人间本身作为个体的生活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情感归依,反对折磨肉体。李泽厚指出:“以‘孝一仁’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一向重视个体的肉体生存,认为‘父母之体不可毁伤’,反对以伤残肉体为代价来获得精神快乐或神性超越;反对肉体和心灵、生命与拯救处在不断甚至永恒的残酷对立和冲突中而痛苦不堪。”
其次,感性是基础,也是归宿,情感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超越,这也就是李泽厚反复唱念的“故园情意”:“为什么不就在日常生活中去珍视、珍惜、珍重它们呢?为什么不去认真地感受、体验、领悟、探寻、发掘、‘敞开’它们呢?你的经历、遭遇、希望、忧伤、焦虑、失望、欢快、恐怖……不也就是你的实际生活么?回忆、留恋、期待、执著、追悔……种种酸甜苦辣,即使作为自体验不也重要吗?一切事件、事物、景色、环境,不也都围绕着它而构成意味吗?不正是在这里,你才真正活着么?人生无常,能常在常住在心灵的,正是那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证明你曾经真正活过。于是在这日常的、平凡的似乎是俗世尘缘中,就可以去欢庆自己偶然的生,在这强颜欢笑中、这忧伤焦虑中,就可以去努力把握、流连和留住这生命的存在。使四大非空,一切如实,宇宙皆有情,万物都盎然生意。何必玩世逍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