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细讲论语.壹,学而·为政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48057
  • 作      者:
    钟茂森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程子: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朱熹: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若欲草草去看,尽说得通,恐未能有益。

  

   蒗益大师:解论语者日点睛。开出世光明也。     钟茂森教授:为您开解“半部论语治天下”之旨趣三百余小时细讲,深入浅出,解法如如,为诸君开卷承夫子圣学道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继往圣绝学。

  

   程子曾经说过,“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所以读书重在变化气质,不是在语言文字上去打转转,钻牛角尖,关键是我们读了之后,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格,这样读《论语》才有实处的受用。 

  

  我们怎样学习《论语》?要把自己置身其内,就好像面对着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论语》中弟子问话,就好像自己在问一样。  

  

  孔老夫子回答,就好像他正在回答一样、我们学《论语》,不只是读读文字,赞叹、赞叹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学到孔子的存心,我们也要做孔子。我们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这叫学儒。  

  

  我们在求学当中要解行并重,像读《论语》,这就是学文。我们要是读了《论语》只是把它当知识来学,学完之后回家根本没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变成文胜质。我们学文目的还是帮助加深我们的质,使我们的质更加的优良,最后趋于完美。

  

   博学于文是解门,解得愈透彻愈好。学《论语》就是求解,学“四书”部是求解。行门愈简约愈好,约之以礼,所以我们提倡《弟子规》就够了,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规》,天天对照《弟子规》反省忏悔,改过自新。

展开
作者简介

  钟茂森,教授,传统文化学者,近年来通过录制挂网的形式讲解儒释道经典两干余小时,《细讲》根据钟茂森教授“《论语》研习报告”整理而成,本次《论语》讲习,前后历时三年,累计讲授二百八十二小时,钟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是今人学习《论语》弥足珍贵的读本。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非常重要的文献。《细讲》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藕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
  《细讲论语》整理成书共计十册,《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细讲论语1:学而·为政篇》为第一册《学而·为政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所以佛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是无量寿命,这个寿命不止无数恒河沙劫,我们决定成就,好处在这。观世音菩萨报告说,过去跟观世音古佛学习的时候,“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我在佛的处所,向佛学法,发起了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觉悟。发菩提心,就是他立志了,立志什么?立志觉悟,正如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一样。学者觉也,孔子十五岁就发要觉悟的心,观世音菩萨当时也发菩提心,证明这是修道最重要的一步,我们要迈出这一步,后面才有成就。

  夫子的学生颜回,《论语》里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夫子赞叹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穷到吃饭的碗都没有,用竹子编的篓去盛饭,叫箪食;喝水的杯子也没有,用瓢,瓢饮;居住在陋巷里。别人在他的这种境遇,不知道忧虑到什么地步了,但是夫子看到颜回是“不改其乐”,他乐得这样的环境,不愿意改变,真叫安贫乐道,心是安宁的,常处在喜悦中。正因为有这种喜悦,修学的人才能够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发奋去学习。学而后教人,教人是传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动力就是“不亦说乎”。

  古诗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人可能是在山野里,住一个小茅屋,我们想想那个境界,每天读书,快乐喜悦,甚至外面的草长到了窗前,都忘了去除,整个人沉浸在读书之乐中。这种意境我们有没有体验过?这是世间那种所谓的快乐不能同日而语的,这种喜悦不是世间的五欲享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不是真正的喜悦,这是外部的刺激而已。

  学圣学贤,都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四个层次。首先我们要相信,相信圣道才能去学,如果不信,就是把自己自绝于圣人门外了。所以首先要对圣人有信心,对自己能成为圣人也要自信,才有学的动力,这是信。信之后要解,解是学习圣贤的经典要理解,理解是第一步。如果不能理解怎么去运用?怎么去实践?只理解也不行,理解只是文字上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行,力行,把圣贤的道理用到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然后就能证,证是证明,证明圣人所说的确实没错。我们就得到了圣人的体验,所以能够“不亦说乎”。

  ……

展开
目录
前言
本经概要
微言大义 修齐治平
孔子行谊 先师垂范
名题由来 各见仁智
记录编纂 战国成书
最终版本 郑玄编定
注解数家 兼采众长
修学之法 深思力行

学而第一
书之首篇 入道之门
第一章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有朋远来 志同道合
不知不愠 是谓君子
第二章 
孝悌和顺 不好犯上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彰显性德 孝悌为本
第三章 
巧言令色 与仁相悖
从仁入手 而见性德
存心为仁 诚中形外
第四章 
圣贤之道 改过而已
孝悌忠信 中国精神
忠信传习 成就圣贤
第五章 
治国方略 古有五事
……
为政第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