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二次启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6901
  • 作      者:
    王治河,樊美筠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治河,山东人。1960年出生于北京。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博士,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北大哲学系。出国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现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20余年来一直从事后现代哲学,过程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的研究工作,出版《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全球化与后现代性》,《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怀特海与中国》,《福柯》等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二次启蒙》是两位作者10余年求学国外的思索结晶。从一种观照世界的新视野即过程思维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第二次启蒙》对作为工业文明思想基础的第一次启蒙(包括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局限特别是其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他者的种族主义立场,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阐释,对民主的均质化理解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次启蒙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其中包括“深度自由”,“道义民主”,“厚道科学”,“有机教育”,“和者生存”,“互补并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有情法”,“后现代农业”,“后现代商道”,“后现代人权”,“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等诸多浸透着中西智慧的别开生面的概念。作者相信,第二次启蒙不仅可为即将来临的生态文明和后现代转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的擘划,而且因其深阔的整合视野及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契合,它注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有情法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法律的挑战和批判不乏言语偏激处,有些话的确说得有些过了头,但它的重大理论意义则是不容抹杀的。
    首先,后现代主义通过叩问现代占统治地位的法学理念和揭示现代法律的弊端,帮助我们打破了对现代西方法律的迷思,从而促使我们反思现代法律,对之进行一番再思考。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下的中国尤为重要,因为今日中国仍有许多人沉迷在西方法律完美的神话中,认为现代西方法律是中国应该学习的最佳典范,力主全面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他们声称:“历史的命运已决定了:在中国迈向法治之路上,西方是主要的参照系和模仿的对象”,“舍此似无他途”。明眼人不难看出“五四”运动中全盘西化论的影子。
    应该指出,“五四”时代的前贤在当时发出那样的声音,情有可原,因为那个时代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包括现代法律的局限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深受人治之害,急于打破封建枷锁的“五四”时贤一心拥抱西方法律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我们完全理解并欣赏这些学者期望中国早日实现以法治国的良苦用心,然而在21世纪,在经过后现代主义持续不断的揭露和批判之后西方现代法治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的今天,在完全抛弃传统的负面效果日益显露出来的今天,我们依然大谈特谈“彻底拥抱西方法学”,理论上就很成问题了,实践上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西方现代法律特别是自由主义法律体系的确“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帮助我们指出了这一体系的虚妄,至少让人们“不盲从”,“不将一个社会的完善建立在某一个基础或本质问题上或某几个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它使人们理解社会的复杂性,理解人的理性的有限性”,这自然也包括现代法律的有限性,从而帮助人们走出对现代西方法律的耽溺,破除“法律万能”的神话。
    其次,也是尤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法律的批判在挑战了西方法律霸权主义的同时,也为我们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法制之路标出了某种路向。用我国著名法学家信春鹰的话说就是:“后现代法学不仅仅是叛逆,也是在为法治探索未来。”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占主流的法学实际上深受西方现代法学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仿照西方学术传统建立起来的外来的话语体系,包括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也是完全按照西方学术规则模式进行分析的。这表明中国的法学理论不仅丧失了中国传统的一套学术话语,而且从一种霸道的西方法律概念出发,中国的法制常常成为西方法学界攻击的对象。人们已经想当然地用西方的法律秩序作标准来评判中国的司法实践。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反动,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提醒我们不要以西方现代理论作为全人类的普适准则,从而忽视西方法律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研究中国,需要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概念和理论来分析解决中国社会的法律问题,而不能盲目地抄袭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法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建构应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要考虑中国国情,又要符合时代潮流,只有如此中国法学在世界法学之林才能占得一席之地。因此,如果不考虑后现代观念对中国法学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所贡献的话,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毫无疑问,中国的法律实践当然有它的问题,一如西方的法律实践也有它的毛病一样。但问题是,用来评判中国司法实践的西方标准是否真的“标准”?是否就是唯一的标准?在西方法治之路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法治之路?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所摊出的问题。正如美国当代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深刻指出的那样:“在过去,西方人曾信心十足地将它的法律带到全世界。但今天的世界开始怀疑——比以前更怀疑——西方的‘法条主义’。东方人和南方人提供了其他选择。”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言 
导言 
中国的后现代化呼唤第二次启蒙 
一、中国现代化的困境 
二、对后现代化的呼唤 
三、第一次启蒙的局限 
四、第二次启蒙 

第一章 敬畏大地--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农业 
引言:泰坦尼克的教训 
一、现代农业的弊端 
二、中国的应对之策 
三、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拨与超越 
四、何谓后现代农业? 
五、建设一个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 

第二章 百年树人--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悲剧 
二、对现代教育弊端的哲学反思 
三、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 
四、有机教育与中国 

第三章 和者生存--走向一种建设性后现代尚和文化 
一、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争斗崇拜” 
二、“尚争文化”的思维误区 
三、“尚争文化”的哲学基础 
四、走向建设性后现代尚和文化 
五、后现代“尚和”文化的哲学基础 
六、后现代“尚和”文化的当代意义 

第四章 差异之美--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现代女权主义怎么了?--从当代中国女权主义的困惑说起 
二、西方现代女权主义的局限 
三、走向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 

第五章 互补并茂--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互补意识 
一、挑战阻碍中西对话的两大障碍--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排他主义 
二、揭示西方中心主义风行的深层原因 
三、倡导对话 
四、欣赏差异 
五、对中国文化保持一种真正的敏感性 
六、彼此互补,相互丰富 
七、互补并茂:第二次启蒙的理论诉求 

第六章 仁者爱人--建设性的后现代人权观 
一、人权是一个过程 
二、现代人权观的局限何在? 
三、后现代的人权概念 
四、几点思考 

第七章 道义民主--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民主概念 
一、西方现代民主的局限 
二、走向后现代的“道义民主” 
三、几点评论 

第八章 厚道科学--走向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后现代科学 
一、现代科学的风光 
二、科学玫瑰红的褪色 
三、现代科学的局限 
四、走向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后现代科学 
五、别一种科学是可能的--后现代科学对我们的启示 

第九章 深度自由--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自由观 
一、解构现代自由概念 
二、揭示自由概念的复杂性 
三、将义务观念引入自由 
四、肯定自由的创造性维度 
五、强调自由的生态向度 

第十章 化成天下--走向后现代的“有情法” 
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法的挑战 
二、解构现代法律的哲学基础 
三、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有情法 

第十一章 为富须仁--建设性后现代的商业哲学 
一、现代商业的“破产” 
二、现代商业的弊端 
三、走向一种后现代商业哲学 
四、后现代商业践履 
五、发展一种中国式的后现代商道 

第十二章 活出生命--走向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 
一、对消费主义说“不” 
二、拒绝占有式的个人主义 
三、不向齐一化臣服 
四、开放的存在 
五、踏实的存在 
六、诗意的存在--一种后现代的浪漫 
七、创意的存在 
八、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 
附录一 华山并非一条道: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启迪--王治河博士访谈录 
附录二 呼唤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访美学博士樊美筠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