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188946
  • 作      者:
    何秀凤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系统地介绍了作者近几年在变形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是变形监测的新方法,包括GPS一机多天线方法、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方法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书中,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实际工程的应用并重,所介绍的应用实例均来源于课题组完成的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和测绘工程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测量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监测网形成
  考虑平面及空间的展开布置,各个测线按一定规律形成监测网。监测网的形成可以一次完成,也可分阶段按不同时期和不同要求形成。监测网的形成不但在平面上,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空间上的展开布置,例如主滑面和可能滑动面、地质分层及界限面、不同风化带上都应有测点,这样可以使监测工作在不同阶段做到有的放矢。
  3.局部加强
  对于边坡关键部位(如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和可疑点应加强监测工作,在这些点上加密布点。
  总之,边坡变形监测控制网设计的原则是形成点、线、面立体的监测网络。
  4.3.3 抗雷击
  由于边坡监测区域多为山区并且气候复杂,因此,在雨季、汛期等重要监测时期,一定要保证各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但正是这样的时期,经常是雷电多发期,故应考虑监测系统的抗雷击措施。具体措施为在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设备前安装电源避雷器和电源隔离变压器,将从交流电网感应来的雷击信号和干扰信号去除掉。对控制器模块的电源线、通信线、传感器引线的入口均应采取有效的抗雷击的措施,确保雷电对系统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4.3.4 基准站和监测点保护
  由于基准站和监测点上的GPS天线需长期安置在边坡监测外场,为了降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GPs天线的破坏,需要给GPs天线配置如图4.7所示的防护罩。防护罩可以对GPS天线起到保护作用,但要确保使用的材料对GPs信号的影响尽可能小。因此,外壳需采用微波穿透率高的环氧材料复合而成,并涂有多层白色耐候性涂料及绘制显眼标志。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现场的多天线控制器及相关设备,应在测区内建观测房安置这些设备。观测房应做好防潮、防尘等措施。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变形监测内容和目的意义
1.2 变形监测的特点
1.2.1 精度要求高
1.2.2 重复观测
1.2.3 综合应用各种监测方法
1.2.4 数据处理要求严密
1.2.5 多学科的配合
1.3 变形监测方法
1.3.1 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
1.3.2 特殊的大地测量方法
1.3.3 GPS测量
1.3.4 摄影测量方法
1.4 变形监测新技术
1.4.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1.4.2 GPS一机多天线技术
1.4.3 激光扫描技术
1.4.4 伪卫星定位技术
1.4.5 其他光电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卡尔曼滤波方法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卡尔曼滤波方法
2.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边坡变形预报
2.3.1 状态方程的建立
2.3.2 观测方程的建立
2.3.3 卡尔曼滤波初值确定
2.4 实例分析
2.4.1 边坡形变量估计与预报
2.4.2 边坡滑动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GPS一机多天线方法及应用
3.1 问题的提出
3.2 GPS一机多天线方法设计思路
3.3 GPS多天线控制器开发
3.4 基于GPS多天线技术的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3.4.1 数据处理中心功能设计
3.4.2 数据传输方式
3.4.3 GPS多天线控制系统
3.4.4 供电系统设计
3.5 变形监测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PS一机多天线自动化边坡变形监测系统
4.1 边坡变形监测现状
4.2 边坡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传输
4.2.3 监控中心
4.2.4 数据管理及变形分析
4.2.5 预报预警
4.3 边坡变形监测控制网
4.3.1 基准点选择
4.3.2 边坡工程监测网布置
4.3.3 抗雷击
4.3.4 基准站和监测点保护
4.4 GPS数据处理与变形量解算
4.4.1 GPS单历元定位算法
4.4.2 边坡变形建模
4.5 边坡变形预测预报
4.5.1 多项式拟合方法
4.5.2 边坡预报模型的建立
4.5.3 估计系数显著性检验
4.6 小湾电站高边坡远程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
4.6.1 工程概况
4.6.2 小湾电站2号山梁堆积体
4.6.3 2号山梁高边坡变形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6.4 监测成果与分析
4.6.5 2号山梁变形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伪卫星定位技术及其提高定位精度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伪卫星导航电文
5.3 伪卫星地面设备
5.3.1 简单式伪卫星发射器
5.3.2 脉冲式伪卫星发射器
5.3.3 同步式伪卫星发射器
5.4 伪卫星定位模式
5.4.1 单独伪卫星定位模式
5.4.2 伪卫星和GPS组合定位模式
5.4.3 伪卫星逆向定位模式
5.5 伪卫星定位关键技术
5.5.1 远近效应问题
5.5.2 对流层延迟估计
5.5.3 多路径效应误差估计
5.5.4 时间同步问题
5.6 采用伪卫星技术提高定位精度分析
5.6.1 精度因子的概念
5.6.2 精度因子的极值讨论
5.7 东江大坝应用实例分析
5.7.1 工程概况及卫星定位的问题
5.7.2 伪卫星对精度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方法用于变形监测
6.1 伪卫星增强GPS精密定位概念
6.2 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
6.2.1 伪卫星定位观测方程
6.2.2 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观测方程
6.3 组合定位误差分析
6.3.1 非线性化误差分析
6.3.2 GPS卫星位置偏差分析
6.3.3 伪卫星位置偏差对组合定位精度的影响
6.3.4 基于组合观测量的伪卫星时钟误差估计
6.4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模糊度解算
6.5 伪卫星多路径误差和对流层延迟误差估计
6.5.1 伪卫星多路径误差估计
6.5.2 伪卫星对流层延迟误差估计
6.6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软件设计
6.6.1 观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6.6.2 数据预处理
6.6.3 周跳检测和修复
6.6.4 基线向量解算
6.7 实例分析
6.7.1 实验概况
6.7.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用于地表变形监测
7.1 概述
7.2 InSAR的发展概况
7.3 InSAR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7.4 D-InSAR技术
7.5 InSAR/GPS集成技术用于地表变形观测
7.6 InSAR在地表变形测量中应用
7.6.1 利用InSAR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
7.6.2 D-InSAR技术监测地表沉降
7.6.3 D-InSAR技术监测地震形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