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揭秘食品制作真相!
·黏糊糊的废肉加上30种添加剂,就制成了好吃的“肉丸”
·咖啡“奶精”不含一滴牛奶,而是水、油与添加剂的混合
·“健康饮料”是用虫子碾碎后提取出来的色素染成的“色水”
·切好的蔬菜在消毒池里被一遍遍消毒后装好袋,就变身为“健康”的蔬菜沙拉
……
好看的颜色、好吃的味道,都是添加剂做出来的。本书告诉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食品加工背后的真相,教你怎样选择真正的好东西!
《健康时报》鼎立推荐读物,2006年日本生活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时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心存恐惧。怎样才能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贵的不代表是对的,广告多的不代表是健康的。既然不能指望食品加工业者都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那就让我们消费者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吧!
《食品真相大揭秘》让读者可以看到食品加工“背后”惊人的秘密,还实实在在地介绍了很多选择食品的要点。学会如何看产品配料表,这样,在购物时,就能走出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明智地选择食品。
展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不穿时装,不看电视,但不能离开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养分,食物的质量更决定着我们的健康。
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让消费者往往心怀恐惧:我们是花钱补营养呢,还是花钱买病受?然而,仅仅恐慌是很不够的。消费者需要更多地了解食品中含有哪些成分,了解这些成分的安全性,对健康的影响。
其实,按照我国的食品标签法,食品中添加的各种成分都应当在包装上加以标明。大部分企业都能遵守法规,公布食品中的各种原料和添加成分,但根据相关调查,消费者并没有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能够认真阅读食品标签的消费者仅占不足30%。而阅读标签的消费者,大多也是一头雾水,看不懂配料当中都包含了哪些添加成分。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企业明明在标签上写着“柠檬黄”、“亮蓝”等字样,但如果你告诉消费者,这种食品的美丽绿色是合成色素配成,消费者还是“啊——”地惊呼一声,马上怀疑厂家要危害他们的健康。
的确,我们不能期盼所有的食品加工业者都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但一定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道理:有消费才有生产,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果每位消费者都能练就一双慧眼,变成精明理智的购物人,我们身边的食品,就会安全得多、健康得多。
按照我国的食品标签法规,商家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注明其中所用的所有原料,而且必须按照加入量的多少来排列顺序。食品添加剂由于添加量较少,往往会放在配料表的最末尾。消费者只要认真阅读,就能知道其中有没有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消费者应当持有一个公正的态度。
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是很难长期保存下来的。蔬菜的绿色非常容易褪色,水果切开来就会变色,草莓和樱桃的红色遇水就流失,而肉类煮了会变褐。在家里烹调的时候,我们能容忍这些现象,但如果制作成加工食品,为了改善“卖相”,通常就需要添加一些食品色素。
天然食物富含养分,微生物很容易繁殖,甚至产生毒素,危害食品安全。为了在不影响口感和味道的前提下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添加防腐剂。
很多天然食物在储存中容易变干变硬,或者变软变散,但是消费者却希望食物永远保持刚出炉或刚出锅时的口感,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添加品质改良剂……
总而言之,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是为了改善食物的颜色、香气、味道、口感,让消费者更加喜爱这种产品。然而,如果消费者过于重视加工食品的这些感官特性,通常也意味着,吃到食品添加剂等非天然成分的可能性大大上升。虽然这些成分并非毒药,但毕竟它们大多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它们怀有戒心,摄入量不要过多,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比如说,选择酱油、醋等这样的调味品时,先看一下配料表。传统的酿造酱油配料应当是大豆、小麦、盐和曲。但是,如果包装上还有谷氨酸钠、焦糖、山梨酸钾、5’-核苷酸钠等你不了解的东西,就可以明白,这些是食品添加剂。老抽酱油之所以颜色浓重,容易“上色”,往往是因为添加了焦糖色素。许多酱油之所以味道特别鲜美,是因为它们加入了鲜味剂(谷氨酸钠和核苷酸钠)或氨基酸水解物。酱油之所以久藏不坏,是因为它们毫无例外地要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否则酱油在夏天很容易长霉菌。
添加剂的确带来了美味和方便,而且在许可的使用量下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健康危害,但消费者至少应当明明白白地消费,知道自己买了什么样的食品,并知道食品和食品之间可能存在着成本和质量的差异。一些用天然原料制作的、添加剂与人工成分很少的食物,很可能在同类产品中成本较高,而口味也可能偏于清淡。如果消费者因为价格偏高的原因嫌弃它们,或因为香味不浓口感不脆等拒绝它们,便会让自己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传统的加工方式也会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细看标签,认识其添加成分上的差异,就可以选到更加物有所值的产品。由于幼儿的身体解毒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家长要特别注意尽量少给他们吃含有多种添加成分的加工食品。
有些时候,细看食品配料确实能让你避免做出不明智的选择。例如某种“咖啡奶糖”,听起来似乎是由咖啡、奶和糖制成,但是不要仅仅想当然!还是看看配料表吧,原来其中的成分除了糖之外,还有氢化植物油、乳化剂、增稠多糖类、柠檬酸、柠檬酸钠、焦糖色素、香精……事实与想象相差万里,它与牛奶和咖啡其实毫不相干。
乳化剂可以使水和油混到一起,乳化成牛奶一样的白色;增稠多糖类可以使其黏稠;柠檬酸、柠檬酸钠调出恰当的酸味,还有保鲜作用;焦糖色素染出淡淡的茶色,看上去像加入咖啡,香精则带来牛奶和咖啡的香气。其中最麻烦的是“氢化植物油”,也就是植物油经过人工催化加氢形成的一种半固态的油脂,不仅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如果不紧紧盯住标签,怎么能够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问题呢?
有人可能会问:我听说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就有一千多种,我一个老百姓,哪里记得住那么多化学物质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只要看到食品标签上标出的成分当中,有你不认识的一些成分,十有八九就是添加成分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最近的一本新书《食品真相大揭秘》当中有生动的指导。它介绍了不少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的现代制作方式,实实在在地介绍了很多选择食品的要点。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食品加工的“背后”,学会如何看产品配料表,这样,在购物时,就能走出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明智地选择食品。
总的来说,食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口感越远离天然状态,所含人工添加成分就越多。若是真的重视三餐的健康品质,不妨优先选择购买新鲜的天然食品,以及加工程度比较低、营养品质比较高的加工食品。如果消费者不再一味迷信广告,而是支持那些具有更高内在品质的食品,我们的食品行业也会发展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