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养学基础
1.1 能量与蛋白质平衡
1.2 人体成分测量
1.3 营养不良的诊断———筛查和评价
1.4 营养不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1.5 营养过剩———对机体生理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
1.6 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
1.7 健康人在静息和运动时的营养需要
1.7.1 成年人的营养需要
1.7.2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2.营养生理和生化
2.1 食欲及其调控
2.2 能量代谢
2.3 碳水化合物代谢
2.4 脂类代谢
2.5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
2.6 健康或疾病状态下的水和电解质
2.7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情况
2.8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状
2.9 单纯性饥饿和应激性饥饿
2.10 创伤和败血症
2.10.1 神经内分泌反应
2.10.2 创伤和败血症时主要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2.10.3 对创伤和败血症的代谢反应
2.11 缺氧的代谢反应
3.营养支持的管理
3.1 营养治疗的组织
3.2 伦理与法律
4.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中的成分
4.1 能量
4.2 碳水化合物
4.3 脂类
4.4 蛋白质和氨基酸
4.5 水、电解质与营养支持
4.6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肠内肠外营养
4.6.1 肠内和肠外营养中的微量元素
4.6.2 肠内和肠外营养中的维生素
4.7 膳食纤维和短链脂肪酸
4.8 免疫营养
4.8.1 影响免疫的营养素效果和作用机制
4.8.2 影响免疫的营养素———临床和实验依据
4.9 抗氧化营养素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4.10 肠外营养中特殊营养成分
5.肠内营养
5.1 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2 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5.2.1 口服
5.2.2 鼻饲
5.2.3 内镜置管术(PEG和PEJ)
5.2.4 外科手术置管———胃造口术,空肠穿刺造口术
5.3 管饲喂养的管理
5.4 肠内营养输注设备
5.5 肠内营养配方
5.6 商品化制剂
5.6.1 多聚配方
5.6.2 低聚和单体配方
5.6.3 特殊配方(专病配方)
5.6.4 组件配方
5.7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6.肠外营养
6.1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6.1.1 周围静脉营养
6.1.2 中心静脉营养
6.1.3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和护理
6.2 肠外营养输注系统
6.2.1 不同的肠外营养输注系统
6.2.2 营养液组成和肠外营养方案
6.3 肠外营养混合液配制
6.3.1 如何配制肠外营养混合液
6.3.2 肠外营养液稳定性
6.4 药物和营养液混合物
6.5 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
7.营养支持的监测
7.1 临床监测
7.2 临床营养实验室监测
7.3 再喂养综合征
8.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支持
8.1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
8.2 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
8.3 危重患者和败血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8.4 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8.5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6 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7 肾脏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8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8.9 消化道瘘患者的营养支持
8.10 小肠大部切除(即短肠)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8.11 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12 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
8.13 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8.14 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8.15 消耗综合征———抗恶病质营养素的作用
8.16 放射性肠炎的营养支持
8.17 AIDS患者的营养支持
8.18 心肺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19 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
8.20 妊娠期的营养支持
8.21 新生儿的营养支持
8.22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支持
8.23 家庭的营养支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