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方临床运用.第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12586
  • 作      者:
    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方临床运用(第二辑)/中国经方名师大讲堂系列丛书》汇聚了当今全国众多经方大师数十年研究仲景学说的临床心得与成果,其内容分为经方理论研究、经方应用思路和经方临床治验三部分。祈望读者从中吸取理论思维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经方临床运用(第二辑)/中国经方名师大讲堂系列丛书》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更适用于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以及自学中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经方临床运用(第二辑)/中国经方名师大讲堂系列丛书》:
  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学术关系
  (一)《伤寒杂病论》与《内经》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完善了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历代医家视之为规矩准绳。这一巨著的产生,不仅仅是张仲景一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它是当时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据考证《九卷》即《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伤寒杂病论》渊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吸收了《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撰成《伤寒杂病论》,其中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是对《内经》理论成功的实践和发展。
  1.承《内经》以阴阳为纲,辨表里虚实寒热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此有精辟而概括的论述。对于疾病病因、病机与分类,《内经》都强调要区分阴阳。阴阳之中又蕴含表里、虚实、寒热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辨识病证的方法,临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析之。张仲景著作中明显地反映出论病以阴阳为纲,辨别表里、虚实、寒热的学术观点。
  从张仲景著作中使用“阴阳”一词的概率来看,其所赅甚广。从对疾病的分类,到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脉象,以及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转归等,皆无不以此为纲,反映了《内经》关于阴阳无处不在的观点。
  如《伤寒论》第7条指出发热与否为辨别外感病之属阴或属阳两大证型的总纲。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有“阳病十八”和“阴病十八”之分类方法。“阳病十八”所指为“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此多属于病变在外的疾病,在四肢、头、腰等外在部位;而“阴病十八”所指为“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此多属体内病变,病在五脏六腑。
  再如《伤寒论》第12条日:“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处所谓的“阴”、“阳”,既是指脉象(浮取与重按),复言病机(营弱卫强),这与《内经》关于阴阳分类的原则大体一致。
  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审其阴阳,以别刚柔”之训,张仲景论痉病则分为柔痉与刚痉;论阴阳毒则有阴毒与阳毒之分,以辨别疾病的不同证候。
  张仲景还将《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贯穿于脉诊中。《伤寒论·辨脉法》首条即以阴阳作为辨脉的总纲,并从病之阴阳与脉之阴阳的不同配属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在《金匮要略·胸病心痛短气病》亦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又指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寒紧弦……”对于具体病证,张仲景在原文中论述脉症,也多标明表里虚实寒热。诸如“表未解”(43条)、“此里虚”(49条)、“以内外俱虚故也”(60)、“表和”“里未和”(93条)、“此为内实”(105条)、“表热里寒”(225条)、“表虚里实”(218条)、“瘀热在里”(236条)、“以脾家实”(278条)、“下焦虚有寒”(282条)、“有阳无阴”(346条)等等,不一而足。治疗方法上看,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证,半夏泻心汤等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乌梅丸治寒热错杂之久利,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而兼阳虚等,皆属于调和阴阳的著名方剂。
  在同一方剂中张仲景常常是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如温经汤、大黄甘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些都是张仲景对《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法则的具体运用。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张仲景亦十分重视阴阳是否“自和”。仲景日:“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强调指出,疾病得愈与否,关键取决于阴阳是否自和。如《伤寒论》第346条指出:“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第342条指出:“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因阴阳不能自和,阴进阳退,故病情加重。仲景以阴阳、虚实、寒热识病辨证,执简驭繁,为施治提供了依据,故后世称张仲景首开八纲辨证之先河。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经方理论研究
正确认识中医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内经》等
古代医籍的学术联系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
传承经典,回归临床,弘扬仲景医学

第二章 经方应用思路
经典名方研究的思路与初步实践
现代用经方基本临床思维探析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
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金匮》和《伤寒》,经方和临床
略论扶阳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浅论《金匮要略》方药配伍中的质量
转化规律及其应用

第三章 经方临床治验
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
《金匮要略》腹痛证治的探讨
仲景治肝特色与临床发微
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从"热入血室案"看李可老中医经方应用经验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体会
《伤寒论》柴胡剂的临床应用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
当归四逆汤加减治愈疑难病的启迪
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体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