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妇科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084819
  • 作      者:
    刘敏如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医妇科学》是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的一部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妇科学》全书结构分总论篇、各论篇和附篇三大部分。总论篇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对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的认识,妇科病的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概要、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各论篇分别介绍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的诊疗规律等,是《中医妇科学》的重点所在。附篇介绍了西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妊娠生理、妇科检查及常用特殊检查等,并介绍了妇科临床按西医妇产科疾病认识的部分重要病种和计划生育内容,尤其是增补了一些上一版没有的而中医药治疗又具一定优势或疗效较好的病种,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由于附篇的内容与各论的内容各有侧重,各具表述特色,因而体例上难以一致,特此说明。在一些章节后视具体情况新增了教学提示、病案举例和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书后附有方剂汇编和主要参考文献书目,以方便读者查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妇科疾病的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致病因素作用与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则发生病证。在此过程中,致病因素的性质与强弱是发病的条件,正气的强弱、体质的盛衰是内在的因素。了解各种病因作用乎人体的途径与机转,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的机理,才能有效地预防与治疗疾病。
    妇科疾病虽有经、带、胎、产、乳、前阴病和杂病等,但就其病机而言,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间接或直接损伤冲任、子宫、胞脉、胞络,这是妇科的病机特点。、正如《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一、脏腑功能失常
    脏腑功能失常,主要是脏腑阴阳二气的偏盛偏衰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每个脏腑均有阴阳,在正常情况下,彼此相对平衡和调,共同存在于统一体之中。《灵枢·行针》说:“阴阳和调,则血气淖泽滑利。”《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气机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并不断地共同协作以支持和调节整体的功能。《索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脏腑功能失常,主要是指阴阳升降出入的失调,兹根据妇产科之常见者,分述如下。
    (一)肾虚
    肾有肾阴和肾阳。《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指出:“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肾阴与肾阳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以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藉以保持机体的正常活动。若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斫丧太过,如早婚、多产、房事不节等,耗损肾气,则可致肾虚而影响冲任之功能,冲任之本在肾,两者关系密切。肾虚之中,又可分为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
    1.肾气虚 肾气,乃肾精所生化之气,概指肾之功能活动,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性功能的活动。肾气的盛衰与天癸之至与竭直接相关,而天癸又与月经和生殖能力相联系。肾为冲任之本,“胞络者系于肾”。肾气虚往往导致冲任不固,因而可产生一系列的妇科疾病,如崩漏、带下淋漓、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不孕等。
    2.肾阴虚 肾阴,指肾所藏之精血,是肾的物质基础。
    ……
展开
目录
总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历代妇产科主要著作简介

第二章 女性解剖与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第二节 月经生理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及其调节
三、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生理变化
四、有关月经周期调节的学说
第三节 带下生理
一、带下的生理现象
二、带下产生的机理及其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
一、受孕机理
二、妊娠的生理现象
三、临床的生理现象
四、新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妇科疾病的病因
一、寒、热、湿邪
二、内伤七情
三、生活因素
四、体质因素
五、瘀血与痰饮因素
第二节 妇科疾病的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
二、气血失调
三、冲任督带、子宫、胞脉、胞络损伤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诊法与辨证概要
第一节 妇科疾病的诊法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二节 妇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一、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二、脏腑辨证要点
三、气血辨证要点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一、滋肾补肾
二、舒肝养肝
三、健脾和胃
四、补益气血
五、活血化瘀
六、理气行滞
七、清热凉血
八、温经散寒
九、利湿除痰
十、解毒杀虫
十一、调理奇经
十二、中药周期疗法
第二节 外治法
一、外阴熏洗
二、阴道冲洗
三、阴道纳药
四、宫腔注入
五、肛门导入
六、外敷
七、热熨
八、药物离子导入
九、针灸
第三节 心理治疗
第四节 饮食调治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预防与妇女保健
第一节 经期保健
第二节 妊娠期保健
第三节 产褥期保健
第四节 哺乳期保健
第五节 围绝经期与老年期保健

各论篇
第七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第五节 月经过少
第六节 经期延长
第七节 痛经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第九节 闭经
第十节 崩漏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第十二节 经行头痛
第十三节 经行身痛
第十四节 经行泄泻
第十五节 经行吐衄
第十六节 经行口糜
第十七节 经行风疹块
第十八节 经行眩晕
第十九节 经行浮肿
第二十节 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
第二十二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第八章 带下病
第九章 妊娠病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妊娠腹痛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四节 堕胎、小产
第五节 滑胎
第六节 异位妊娠
第七节 胎萎不长
第八节 胎死不下
第九节 子烦
第十节 子肿
第十一节 子满
第十二节 子晕
第十三节 子痫
第十四节 子悬
第十五节 子喑
第十六节 子嗽
第十七节 妊娠贫血
第十八节 妊娠身痒
第十九节 子淋
第二十节 妊娠小便不通
第二十一节 孕痈
第二十二节 难产

第十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第二节 产后痉证
第三节 产后腹痛
第四节 产后恶露不绝
第五节 产后大便难
第六节 产后发热
第七节 产后排尿异常
第八节 产后自汗、盗汗
第九节 产后身痛
第十节 产后血劳
第十一节 产后抑郁

第十一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经前乳胀
第二节 乳泣
第三节 产后缺乳
第四节 产后乳汁自出
第五节 乳衄
第六节 乳痈
第七节 乳癖

第十二章 前阴疾病
第一节 阴痒
第二节 阴疮
第三节 子宫脱垂
第四节 阴痛
第五节 阴吹
第六节 女阴白色病变证

第十三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癜瘕
第二节 不孕症
第三节 脏躁
第四节 热人血室
第五节 盆腔疼痛症

附篇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 骨盆
第二节 骨盆底及会阴
第三节 外生殖器
第四节 内生殖器
第五节 邻近器官
第六节 血管、淋巴及神经

第十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月经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 卵巢功能的调节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第十六章 妊娠生理
第一节 卵细胞的成熟及运送
第二节 精子的生成和获能
第三节 受精的生理
第四节 受精卵的发育和运输
第五节 胎儿的发育
第六节 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的形成及功能
第七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第十七章 妇科检查及常用特殊检查
第一节 妇科检查
第二节 妇科常用特殊检查

第十八章 临床常见西医妇科疾病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三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节 流产
第五节 葡萄胎
第六节 前置胎盘
第七节 胎盘早期剥离
第八节 产后出血
第九节 子宫肌瘤
第十节 子宫颈癌
第十一节 子宫内膜癌
第十二节 外阴、阴道损伤
第十三节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第十四节 卵巢肿瘤蒂扭转
第十五节 急性盆腔炎
第十六节 产褥感染

第十九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第二节 绝育
第三节 终止妊娠
方剂汇编
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妇科学试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