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防治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1645
  • 作      者:
    杜小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复发性流产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也称为习惯性流产。其属中医学“滑胎”范畴。其发病因素较多,有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因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无特效保胎药物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防治》应用文献研究结合临床研究,对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诊治进行了系统整理。梳理了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及发生、发展、预后的古籍文献记载,明确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思路,通过研究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明确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以孕前预培其损、孕后积极保胎的治疗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妊娠生理
  妊娠(pregnancy)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妊娠期从末次月经第1日计算,约280日(40周)。临床上将妊娠期分为3个时期:妊娠13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第14周至第27周末称中期妊娠,第28周及以后称晚期妊娠。
  **节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一、受精
  精子和次级卵母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被称作受精。受精卵的形成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精子进入宫腔和输卵管腔后,精子表面的糖蛋白会被生殖道分泌物中的α和β淀粉酶降解。同时,顶体膜结构中的胆固醇与磷脂比率及膜电位发生变化,降低顶体膜的稳定性。此时的精子具备了受精能力,这个过程被称为精子获能,通常需要约7小时。卵子从卵巢排出后进入腹腔,通过输卵管伞端的“拾卵”作用,进入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等待受精。受精大多发生在排卵后的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需要约24小时。
  当精子与卵子相遇时,精子头部的外膜与顶体前膜会融合并破裂,形成小孔并释放出顶体酶。这些酶能够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和透明带,这个过程被称为顶体反应。通过酶的作用,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与卵子融合。当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时,受精过程开始。获能的单倍体精子穿过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被视为受精的起始,而卵原核与精原核的融合则标志着受精的完成,从而形成了二倍体的受精卵。
  二、受精卵的发育及输送
  受精后30小时,受精卵可借助输卵管蠕动和输卵管上皮纤毛推动向宫腔方向移动,同时进行有丝分裂,称为卵裂。约在受精后72小时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为桑椹胚(morula)。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泡形成,进入宫腔,在受精后第5~6日,囊胚透明带消失,受精后第11~12日形成晚期囊胚,逐渐侵入子宫内膜。
  三、着床
  受精后的晚期囊胚,逐渐侵入子宫内膜,称为受精卵着床,也称受精卵植入。着床需经过定位、黏附和穿透三个阶段,受精卵着床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透明带消失。②囊胚内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③囊胚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且功能协调。④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窗口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第二节胚胎、胎儿发育
  一、胚胎发育特征
  在受精后8周内的胚体称为胚胎(embryo),受精后的第3~8周是胚胎器官和脏器分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胎儿的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和外阴会相继开始发育。其中,从受精后的第3周开始,胚胎的心脏开始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第4周左右,胚胎可以被辨认出胚盘和体蒂。在第5周时,胚胎的神经管开始闭合,随后逐渐分化为大脑和脊髓等不同的神经结构。第6周,胚胎的肢芽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发育成手臂和腿。
  同时,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器官也开始形成。第7周左右,胚胎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包括性腺和外阴等结构。此时,胚胎的甲状腺和胰腺等内分泌器官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功能。第8周,胚胎已经初步具有人形,能够分辨出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指和足趾等部位。此时,胚胎的心脏已经发育得比较完善,能够有效泵血,为身体各个器官提供养分和氧气。
  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每个器官的发育都需要精确的时间和空间调控。任何干扰或异常都可能对胚胎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孕期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内容,以保障胚胎的正常发育。
  二、胎儿的发育特征
  8周末:胚胎初具人形,头大,占整个胎体的1/2。四肢已具雏形,并能辨认出眼、耳、口、鼻。B型超声下可见胎心管搏动。
  12周末:胎儿体重约14g,身长约9cm,顶臀长6~7cm,外生殖器已发生,四肢可活动。
  16周末:胎儿体重约110g,身长约16cm,顶臀长12cm,头皮已长出头发,呼吸肌已开始运动,从外生殖器可确认胎儿性别,皮肤菲薄呈深红色,无皮下脂肪。部分经产妇自觉有胎动。
  20周末:胎儿体重约320g,身长约25cm,顶臀长16cm,全身有毳毛,并可见少许头发,皮肤暗红,出现胎脂,开始出现吞咽和排尿功能。
  24周末:胎儿体重约630g,身长约30cm,顶臀长21cm,各脏器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皮肤呈皱缩状,出现眉毛。
  28周末:胎儿体重约1000g,身长35cm,顶臀长25cm。皮下脂肪不多,皮肤粉红色,可有胎脂,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已近成熟,可有呼吸运动,但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较少,此时出生后易患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2周末:胎儿体重约1700g,身长约40cm,顶臀长28cm。皮肤深红,面部毳毛已脱落,出现指(趾)甲,睾丸下降,生命力尚可,出生后注意护理可以存活。
  36周末:胎儿体重约2500g,身长约45cm,顶臀长32cm,皮下脂肪较多,面部皱褶消失,胸部、乳房凸出,睾丸位于阴囊,指(趾)甲已达指(趾)端,出生后能啼哭和吸吮,生命力良好。此时称“成熟儿”,出生后基本能存活。
  40周末:胎儿体重约3000g,身长约50cm,顶臀长36cm。胎儿发育成熟,胎头双顶径大于9cm,皮肤粉红色,皮下脂肪多,外观体型丰满,除肩、背部有时尚存毳毛外,其余部位的毳毛均已脱落。男性胎儿睾丸下降于阴囊中,女性胎儿大小**发育良好,出生后哭声响亮,吸吮能力强,肌肉张力增强,四肢活动频繁,出生后能很好地存活。
  临床常用新生儿身长作为判定胎儿妊娠月份的依据。妊娠前5个月的胎儿身长(cm)=妊娠月数的平方,如妊娠4个月为42=16cm。妊娠后5个月的胎儿身长(cm)=妊娠月数×5,如妊娠8个月为8×5=40cm。
  三、胎儿生理特点
  (一)循环系统
  1.解剖学特点
  (1)脐静脉:1条,出生后闭锁成肝圆韧带,脐静脉的末支静脉导管出生后闭锁成静脉韧带。
  (2)脐动脉:2条,出生后与相连的腹下动脉均闭锁形成腹下韧带。
  (3)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出生后2~3个月闭锁成动脉韧带。
  (4)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出生后数分钟开始关闭,6个月完全闭锁。
  2.血液循环特点
  (1)来自胎盘的血液进入胎儿体内分为3支:一支直接入肝,一支与门静脉汇合入肝,此2支的血液经肝静脉流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经静脉导管直接流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将混合血液(来自脐静脉含氧量较高的血液及来自胎儿下半身含氧量较低的血液)送入右心房。
  (2)卵圆孔开口处正对着下腔静脉入口,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绝大部分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血液流向右心室,进入肺动脉。
  (3)肺循环阻力较大,肺动脉中的绝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注入主动脉,仅部分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左心房血液注入左心室,继而经升主动脉流向全身后,经腹下动脉、脐动脉进入胎盘,与母血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4)胎儿血液循环特点:胎儿体内无纯动脉血,而是动静脉混合血。进入肝、心、头部及上肢的血液含氧量较高,营养较丰富;注入肺及身体下半部的血液含氧量较低,营养较贫乏。
  (二)血液系统
  1.红细胞生成胎儿的血液循环系统约在受精后3周末建立,其红细胞主要来自卵黄囊。妊娠10周,肝是主要的血液生成器官,继而骨髓、脾逐渐具备造血的功能。足月妊娠时骨髓产生90%的红细胞。妊娠32周时,产生大量红细胞生成素,使妊娠32周以后出生的新生儿红细胞数目增多。但胎儿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仅为成人(120日)的2/3,故需不断生成红细胞。
  2.血红蛋白生成血红蛋白在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内合成,包括原始血红蛋白、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血红蛋白。妊娠前半期均为胎儿血红蛋白,妊娠*后4~6周成人血红蛋白增多,至临产时胎儿血红蛋白仅占25%。
  3.白细胞生成
  妊娠8周后,胎儿血液循环中出现粒细胞。妊娠12周,胸腺、脾脏产生淋巴细胞,妊娠足月时白细胞计数可高达(15~20)×109/L。
  (三)呼吸系统
  母儿血液在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胎儿出生前需具备发育完好的呼吸道(包括气管直至肺泡)、肺循环、呼吸肌。B型超声检查发现妊娠11周的胎儿已有胸壁运动,妊娠16周时出现能使羊水进出呼吸道的呼吸运动,时快时慢,每分钟30~70次,具有使肺泡扩张和生长的作用。胎儿窘迫时,出现大喘息样呼吸运动。
  (四)消化系统
  妊娠11周时小肠已有蠕动,妊娠16周时胃肠功能基本建立,胎儿可吞咽羊水,吸收水分、葡萄糖、氨基酸及其他可溶性营养物质。胎儿肝功能尚不健全,肝内缺乏许多酶,不能结合因红细胞破坏产生的大量游离胆红素,少部分在肝内结合,经胆管排入小肠、氧化成胆绿素,其降解产物使胎粪呈黑绿色。
  (五)泌尿系统
  妊娠11~14周胎儿肾已有排尿功能,妊娠14周胎儿膀胱内已有尿液,可通过排尿参与羊水的循环。
  (六)内分泌系统
  妊娠第6周胎儿甲状腺开始发育,妊娠12周已能合成甲状腺素。胎儿肾上腺发育良好,其重量与胎儿体重之比远超成人,胎儿肾上腺皮质由胎儿区和永久区组成,两区之间存在功能过渡带,能产生大量甾体激素,与胎儿肝、胎盘、母体共同完成雌三醇的合成。妊娠12周胎儿胰腺分泌胰岛素。
  (七)生殖系统及性腺分化发育
  女性胎儿卵巢于妊娠11~12周开始分化发育。因缺乏副中肾管抑制物质,副中肾管系统发育,形成阴道、子宫、输卵管。外阴部缺乏5α-还原酶,外生殖器向女性分化发育。
  第三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妊娠产物,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一、胎盘
  胎盘(placenta)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组成。
  羊膜为胎盘*内层的半透明薄膜,附着于绒毛膜板表面。表面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厚0.02~0.05mm,自内向外由单层无纤毛立方上皮细胞层、基膜、致密层、成纤维细胞层和海绵层构成。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使羊水与羊膜间能进行交换。
  叶状绒毛膜是胎盘的主要结构。囊胚着床以后,滋养层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并分化为内层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外层的合体滋养细胞。在滋养层内面有一层细胞称为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绒毛膜。胚胎发育的第13~21日为绒毛膜发育分化*旺盛的时期。此时,胎盘的主要结构—绒毛逐渐形成。在受精后第3周末,绒毛内血管形成,标志着胎儿、胎盘循环的建立。
  底蜕膜是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仅占足月胎盘很小部分。底蜕膜表面覆盖一层来自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称蜕膜板。从此板向绒毛膜方向伸出蜕膜间隔,一般不超过胎盘全层厚度的2/3,将胎盘母体面分成肉眼可见的20~30个母体叶。
  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重450~650g,直径16~20cm,厚1~3cm,中央厚,边缘薄,分为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蓝色、光滑半透明的羊膜,脐带动静脉从附着处分支,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直达胎盘边缘,并穿过绒毛膜板,进入绒毛干及其分支。母体面表面呈暗红色,蜕膜间隔形成若干浅沟分成母体叶。
  二、胎膜
  胎膜(fetal membranes)由平滑绒毛膜和羊膜组成。囊胚表面非着床部位的绒毛膜在发育过程中因缺乏营养供应逐渐萎缩为平滑绒毛膜。胎膜内层为羊膜,与覆盖胎盘、脐带的羊膜层相连接。至妊娠晚期,平滑绒毛膜与羊膜轻轻贴附,但可分开。胎膜的重要作用是维持羊膜腔的完整性,并起到保护胎儿的作用。胎膜不仅含大量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前身物质)的磷脂,而且含有能催化磷脂生成游离花生四烯酸的溶酶体,因此胎膜在分娩发动上有一定作用。
  三、脐带
  胚胎及胎儿借助脐带悬浮于羊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妊娠生理1
**节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1
第二节胚胎、胎儿发育2
第三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5
第四节妊娠期母体的变化6
第五节早期妊娠的诊断11
第六节中医对妊娠的认识14
第七节妊娠并发症18
第二章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20
**节中医对病名的认识20
第二节中医对滑胎病因病机的认识21
第三节中医对胎动不安、滑胎治疗的认识29
第三章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32
**节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32
第二节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机34
第四章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38
**节补肾健脾法38
第二节补肾疏肝法41
第三节补肾益气法44
第四节补肾养血法47
第五节补肾活血法48
第五章复发性流产的中医预防53
**节未病先防53
第二节既病防变55
第三节孕后安胎56
第四节日常防护58
第五节药膳调养59
第六节生活护理61
第七节情志护理63
第六章现代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65
**节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进展65
第二节复发性流产的诊断研究进展72
第三节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研究进展78
附录一84
附录二9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