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如(1933-),女,四川成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妇科生殖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会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专家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中医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澳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刘敏如专攻中医妇科学,提出了“脑-肾-天癸-冲任-胞宫”是调整生殖周期的轴心及“脏腑、经络、气血、胞宫是调节生殖周期的生理基础”的理论。多年来进行妇产科同一病种的中西医对应研究,提出女阴白色病变证(外阴营养不良改变)、经水早断诸证(卵巢早衰)、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中医病名。她提出的妇科十大证,体现了中医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她以“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中医妇科临床观点,对痛经、崩漏、不孕症、妇科郁症、妇科肿瘤等疑难病的中医机理和临床论治进行研究,且颇具心得。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高等院校妇科教材和专著17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