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都的内城 内城,又称皇城,位于大城中部偏西南,原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以南,呈 长方形,城墙每面各设一门,共4门:南面为正门,名宣阳门,东门为宣华 门,西为玉华门,北为拱辰门。皇城内的西部为皇家花园,是帝后妃嫔们休 闲游乐之地。园内引莲花河水,修筑了瑶池、蓬瀛、柳庄、杏林等景点。宣 阳门前有从御花园引出的小河东流而过,河上建有三座石桥,称龙津桥,中 间的桥道为御道。桥为汉白玉构筑,洁白似玉,栏柱上镌有浮雕。南宋诗人 范成大出使金国曾写诗描述:“燕石扶阑玉雪堆,柳墙南北抢城回,西山剩 放龙津水,留待官军引马来”。正中的御道宽广笔直,南通大城的丰宣门, 北至宫城的正门应天门。从应天门至宣阳门,御道两侧为水沟,沟的外侧植 有柳树,形成一条绿色的林荫道。林荫道的东西两侧为各有二百余间的千步 廊,千步廊始于宣阳门东西两侧的文楼和武楼。文楼、来宁馆、太庙在千步 廊之东;武楼、会同馆、尚书省在千步廊之西。千步廊在应天门横街南,又 分别转向东西一百余间,直到东西左右掖门。这样,应天门与宣阳门之间便 形成了一个“T”字形广场,从而使宫廷广场气势宏伟,同时也烘托出帝王 皇宫的庄严氛围。来宁馆和会同楼是接待宋朝和西夏使臣的招待所。
2.3中都的宫城 宫城位于皇城中轴线偏东北,周长9里30步,设4门:南为应天门,北为 拱辰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应天门为宫城的正门,门楼高大,高8 丈,四隅设垛楼,皆覆琉璃瓦。正门左右相距一里许,为左、右掖门。
中都宫城内有门、殿9重,楼阁36座。宫城的前半部为皇帝处理朝政的 处所,后半部为帝后妃嫔的生活区。自应天门进入禁宫,过大安门便是宫中 的第一大殿——大安殿,面阔11间,此殿为皇帝举行大典或盛大朝贺的场所 。据《金史》记载,金大定七年(1167年)正月,金世宗“服衮冕,御大安殿 ,受尊敬号册宝礼”;金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天寿节“御大安殿,受 朝贺”。大安殿之后为仁政门,过仁政门则是仁政殿,这里是金朝皇帝常朝 听政之所,是在辽代旧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仁政殿之东为太子居所东宫和 太后住所寿康宫;仁政殿之西为十六凉位,为妃嫔居住之地。大安殿前东西 庑建有广佑门和弘福门,仁政殿前东西庑建有鼓楼和钟楼。
金中都宫殿不仅在建筑规划上仿北宋的汴梁,甚至所用的建筑材料,除 部分取自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潭园”的木材外,也多拆卸自汴梁。南宋诗 人在其《揽辔录》一书中记载:“遥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经,工巧 无遗……其屏虔臆牖,皆破汴梁都辇致于此”。
中都的宫城内,殿堂楼阁迭起,皆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参差错落,华 丽无比。据《日下旧闻》描述:“其宫阙壮丽,廷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 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
2.4中部的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历史上永定河曾名治水、湿水、瀑水、桑干河、清 泉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钦定为 “永定河”。现在的卢沟桥处,当时为渡口,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同时 又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古时以船渡河,后各朝修木桥或浮桥渡河 ,金初这里建有浮桥。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云:“草草舆梁枕河坻,匆匆小 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但是,卢沟河在洪水季节 经常泛滥,桥常被冲毁,严重地威胁着这条通衢大道的畅通,于是金世宗决 定修建一座在洪水季节也能通行的大桥。卢沟桥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开始修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
桥为石砌连拱桥,建在卢沟河渡口处,初名“广利桥”,后改名“卢沟 桥”。桥全长266.5米,宽8米,有11个拱洞,近岸孔跨16米,向中心方向逐 渐加大,中心孔跨21.6米,桥面为石板铺路,桥身两侧各有石雕护栏望柱 140根,每柱之上刻有各样石狮,大小不等,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 生,共有485个。
清初,于桥头两端先后设立两座石碑,一座记载康熙三十七年维修卢沟 桥的经过,另一座为乾隆御笔亲书“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虽经无数次洪涛恶浪的冲击,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永定河上,说明 我国当时的造桥技术已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桥建成后约100年,意大利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行经这座桥,在其《东方见闻录》中对卢沟桥作了 较详细的描述,称赞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桥,独一无二的桥。
2.5中都的离宫别苑 中都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北方的重镇,辽代升为陪都,但城市规模一直不 大。金朝立都于此后,城市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扩大。为了适应帝王将相及 王公贵族们游乐休憩的需要,金统治者不仅大规模地扩展城垣、修建城池宫 殿,而且还在城的外围修建了许多离宫别苑、林园山庄等景点建筑。
金大定三年至大定十九年(1163~1179年),金世宗在中都的东北,辽代 瑶屿行宫的基址上兴建了大宁宫离宫(今北海公园)。这里原是一片浅湖,辽 称“西海子”,湖中有一小岛,称“瑶屿”(今北海白塔山)。金帝役使大批 士卒、民夫和工匠,挖海扩池,赐名“太液池”,并用挖出来的石土,加高 展扩瑶屿,改名为“琼华岛”。在岛上建广寒殿等楼堂亭榭,栽植花木,堆 砌假山隧洞。
大宁宫后改名寿宁宫,又改为寿安宫,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为万宁宫 。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世宗在香山建香山行宫,金章宗年间又增 建会景楼、祭星台等建筑。金章宗还在玉泉山建玉泉行宫——芙蓉殿。
自金世宗以后,特别是在金章宗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朝野 上下多有奢靡,苑囿建设之风大兴。金代在北京地区营造了许多园林景点, 著名的就有八处,人称“燕京八景”,即:居庸叠翠、西山积雪(后称西山 晴雪),玉泉垂虹、蓟门飞雨(后称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太液秋风、琼岛 春荫、道陵夕照(后称金台夕照)。
2.6中都的寺庙道观 金朝对北京地区的统治时间较短,只有60多年,但佛教和寺院仍有一定 的发展。这个时期新建而至今尚存的寺庙有西刘村寺(广济寺)、圣安寺(普 济寺)、白水寺、三山庵(麻家庵)等。
2.6.1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宣武区南横街西口,始建于金章宗天会年间(1123~1135年) ,初名圣安寺,由于该寺地处柳湖村旁,所以又称柳湖寺。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重修,改名为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缮后,又复称圣 安寺。 ‘ 圣安寺原是北京地区一座名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后殿、瑞象亭及东西配殿等。寺中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内供3尊明代塑 造的佛像,塑造工艺精湛,体形粗圆浑厚,呈紫红色,衬托有背光,外层透 雕火焰纹,内层浮雕3个小佛座。大殿内,东、西、北三面墙上画有8幅佛教 故事壁画,其中背屏后的3尊菩萨像,绘制得非常细腻,造型丰满圆润,体 态自如。据说,这些壁画为明代画家商喜所绘。
非常遗憾的是,该寺这些精美的塑像、壁画和建筑,“文革”期间遭到 毁灭,现在只有山门和天王殿尚存。
2.6.2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金代(1153~1215年)。初 名西刘村寺,元代更名为报恩洪济寺,元末毁于战火。明英宗天顺年间 (1457~1464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赐名“弘慈广济寺”,为 京师一大寺院。1931年寺毁于火灾,1935年又按明代格局重建。1953年,全 国佛教协会成立,择此地为会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