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音乐内容主要包括乐伎、乐器及乐队的排列形式等内容。主要有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药叉伎乐、菩萨伎乐、供养人伎乐、故事画伎乐、经变画伎乐以及不鼓自鸣,既有集乐舞于一身的乐伎,也有琳琅满目的各类乐器。从内容上看壁画中的音乐大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世俗音乐的内容很少。
敦煌石窟主要是为便于教徒瞻仰佛像、观看佛画领悟教义而建,因而,画什么,怎么画,有严格的绘制仪轨,大都是按照佛经的要求绘制的。如佛的造像是洞窟的主体,怎么去塑造,尺寸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壁画的方位,画什么内容,什么经变置于何方位,都是严格地按照佛经的提示进行构图创作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17,就是讲壁画布局的。
但是按佛教教义,音乐舞蹈属于声色禁戒之列,并明文规定在戒律之中,但为什么壁画中会出现音乐内容,而且愈来愈多?《大智度论》卷92有这么一段依据:“问之,诸佛贤皆是离欲人,不须音乐歌舞,何故供养伎乐?答日:诸佛于一切法无所著,故舍所须,佛怜众生出世,故爱之,其供养者,随愿得福。”又云:“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而鸠摩罗什在其所译的《妙法莲花经》中提出有十种“供养”:一、花,二、香,三、璎络,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幡,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可见,敦煌壁画中的伎乐舞壁画符合佛经中伎乐供养的规定。
相反,壁画中绘制音乐内容是宣扬佛经的需要。画工们为了美化洞窟,尽可能地表现极乐世界的崇高神圣,在洞窟的各个角落都绘制了音乐或歌舞的画面,使庄严的寺院殿堂显得欢乐,富有生命活力,并且逐渐走向世俗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