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恩来珍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24501
  • 作      者:
    李新芝,刘晴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将发表在各种图书、刊物、报纸上有关周恩来生平的权威性文章进行筛选,汇编成册,再现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业绩。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恩来珍闻(上下)》这些文章中,有的是与周恩来有过直接交往的当事人的回忆,其中有他的老战友、亲人、秘书、警卫员等;有的是从事周恩来研究多年的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专著;还有一些是社会各届人士撰写的有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收入《周恩来珍闻(上下)》的这些资料,比较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周恩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从大量公开出版的图书及报刊上,精选出一些反映周恩来生平业绩、思想及道德风范的文章资料,按时间顺序予以编排。
展开
精彩书摘
    家世
    周恩来的童年经历了太多的家庭磨难,一岁时十一
    叔去世,九岁生母去世,十岁时嗣母去世,十岁、十
    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有四个儿子:贻赓、贻能、贻奎、贻淦。按照封建大家庭叔伯兄弟间的大排行,分别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
    周恩来的生父是老七周贻能,后来改名劭纲,字懋臣。
    周恩来的生母是清河县(1913年改各淮阴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大家叫她十二姑。
    周恩来出生时,周家沉浸在欢乐之中。他是周家兄弟四人的第一个男孩。周劭纲和十二姑夫妇心中更是充满着喜悦,给儿子取名“大鸾”。“鸾”是与“风凰”齐名的一种“神鸟”。取这么好的名字,可见父母对儿子的宠爱了。
    然而,小时候的周恩来却称自己的生父为“干爹”,称自己的生母为“干妈”。
    这是由于周恩来还不到一岁,就过继给十一叔贻淦、十一婶陈氏为子。贻淦得了肺结核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有人提出把大鸾过继给贻淦。一来企图借此冲喜消灾;二来使贻淦看到自己有后代,在弥留之际能得到一点儿安慰;三来使十一婶陈氏能有所寄托。冲喜消灾只不过是当时的迷信说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不久,贻淦去世了,大鸾由守寡的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大鸾喊陈氏为“娘”,称去世的十一叔为父亲。
    1918年1月8日,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想起我爷爷膝下四子,我父亲早就去世……”
    这里的“父亲”是十一叔周贻淦。这时周恩来是在日本求学。
    在同一天的日记中,还记着八叔贻奎去世的事:
    晨起至东亚学校,得家信,痛知八伯父故去,哀痛异常,不知所以……我身在海外,猛然接着这个恶消息,那时候心中不知是痛是悲,好像是已没了知觉的一样。第二天,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
    想起家中一个要紧的男子也没有,后事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老病,然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呢?简直说是穷死了。
    中国社会家族中习惯上称父亲的哥哥为伯父,称父亲的嫂嫂为伯母;称父亲的弟弟为叔父,称父亲的弟媳为婶母,周恩来从生父的排行上应该称贻奎为八叔,称贻奎之妻杨氏为八婶。日记中称贻奎、杨氏夫妇“八伯”、“八妈”,显然是站在贻淦之子的位置上称呼的。
    周贻奎比周贻淦大两岁,从年轻时起就偏瘫在床。死时年仅四十岁。
    给周恩来以父爱的是他的四伯父和生父
    四伯父周贻赓,字曼青,原配王氏、续弦赵氏、再续杨氏,膝下无子女,一直把侄儿恩来视为自己的儿子。
    1946年9月,周恩来对美国记者李勃曼说:“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样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少年周恩来能有此重要转折,首先得益于四伯父的关怀。周贻赓一直在外地当师爷,但收入很微薄。周恩来卜二岁那年,周贻赓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谋到了科员的职位,收入提高了。于是写信要侄儿周恩来到东北去读书。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回家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随用贻谦到铁岭入银岗书院。六个月后,去奉天伯父周贻赓那里,读了两年书。
    1913年2月,周贻赓被调到天津改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十五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一起从奉天搬到天津。这年8月,周恩来考取天津南开学校。这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国内闻名的私立学校。辽宁三年,天津四年,周恩来对伯父的感情日深。1917年1月,他在作文中写道:
    生浙人也,负笈津门,瞬已四载。每届假期,辄南望故乡,兴行也不得之叹!所幸伯父居津,弱弟随侍,南陔之乐虽非,北地之庭终一。绕依膝下,踊跃堂前,是固旅居异地所难能也。盖生幼失怙恃,长依伯父,随宦东西,形影相随。伯父无儿,视生犹子。呜呼!十岁前生我育我者父母也,十岁后育我教我者伯父也。然天下无父无母之孤儿,几何如生之得覆荫哉!杜子诗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读至是,不禁泪涔涔下,叹世之有蓼莪之悲者,又安得千万庇荫之所,以覆育之耶!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第一年学习和生活费用靠伯父支持。第二年,由于他品学兼优,经教师推荐,学校免除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很少的免费学生。但生活费用除了自己为学校划蜡纸、油印或抄写讲义换取一些补贴外仍依靠伯父。1916年初,周贻赓被调奉天全省清丈总局西安清丈行局科员,3月只身赴东北就任。1917年6月,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准备赴日本留学。他对伯父的养育之恩始终铭记于心,出国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到日本后,周恩来同四伯父的书信往来是最多的。他在旅日日记中,不仅常常记着伯父来信的消息和给伯父回信的事,而且常常写着自己对伯父的惦念担忧的心情。接到八叔去世恶消息的第四天,他写道:“连着这三天,夜里总没有睡着越想越难受。家里头不知是什么样子,四伯急的更不用说了。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帮四伯、干爹做一点儿事儿。如今处着这个地位,是进不得,也退不得……”
    一个月后的除夕之夜,周恩来同两位朋友谈到凌晨三点钟才躺下睡觉,可是他想起家中情景,惦念“四伯在黑龙江,冰天雪地,冷得异常,无一亲人”,哪能人睡,恨不得马上飞到四伯父身边。
    1919年4月中旬,周恩来由神户乘船离开日本,在大连上岸。他也是先去沈阳看望伯父。1920年11月,周恩来由上海乘去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赴法国。途中,他就给周恩寿弟弟写信询问四伯父的情况。
    邓颖超“第一次当了周家的媳妇”的场面,也是周恩来一起去吉林市看望四伯父的事。那是1928年5月初,周恩来和邓颖超从上海出发经东北赴莫斯科筹备并出席党的六大。周恩来装扮成古董商,到大连时遇到日本水上警察厅的盘问纠缠。对方先问周恩来是做什么的?接着又问到哪里去?干什么?周恩来回答是做古玩生意的,去吉林,看舅舅。当问道:你舅舅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的?周恩来回答:姓周,曼青,在省政府财政厅任科员。由于周恩来处变不惊、沉首冷静,逐渐打消了对方的怀疑。周恩来、邓颖超从大连坐火车到长春,然后转往吉林市。到吉林后没敢直接去伯父家,而是先住旅馆写一封信,请旅馆的人送去。家里的人认出是周恩来的笔迹,就把他们接回去。他们在伯父家停留了两天。然后是周恩来先走,邓颖超隔一天才走,约定在哈尔滨二弟家会面。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全起见。同年10月,周恩来离开莫斯科回国。途经沈阳时,向党的满洲省委传达了六大的精神,又去看望了伯父。但是,周恩来没想到,这是他同伯父的最后一次见面。
    1933年周贻赓去世。当时,周恩来正在江西苏区指挥红军作战。由于反“围剿”战争的紧张、激烈,周恩来没有余暇去考虑家事,惦念亲人。加上战争和敌人恐怖统治所造成的封锁,周恩来不可能及时知道远在东北的伯父的情况。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伯父健在,一旦周恩来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他一定会像孝敬生父一样把伯父接到自己身边生活的。
    尽管周恩来不到一周岁时就过继给十一叔周贻淦为子,但生父周劭纲对周恩来的慈爱是很深的,周恩来对生父是很孝敬的。周劭纲为人忠厚老实,曾学过师爷,但没学成,长期在湖北、天津与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薪金很低。他对周恩来的学业、成长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关心的。
    周恩来旅日期间,除四伯父之外,同生父的书信往来也是比较多的。日记中也常常记着生父来信和给生父回信的事,写着对生父的惦念。除夕之夜,周恩来先是惦念伯父,接着惦念生父,“干爹在北京,每月的薪水,仅仅的够用,皮衣是没有,吃也吃不着好的。”
展开
目录
上册
第一编 中华骄子鸿鹄之志
家世
东北三年
“南开最好的学生”
留学日本
“五四”先锋
旅欧岁月

第二编 出生入死砥柱中流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两次东征
完美的结合
“宵禁”遭枪击,险些丢命
赠皮袍
身先士卒的总指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第三编 危难之际勇挑重担
一次遇险与脱险的经过
在六大会议上
化装巡视顺直
远方汇报
纠正“立三错误”
黄浦江畔的特殊斗争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
指挥红三团的战斗
在遵义会议前后
爬雪山,过草地
瓦窑堡遇险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空中历险
赴西安途中

第四编 团结御侮坚持抗战
“国民党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
在武汉的日子里
武汉空袭与长沙大火
战斗在重庆
游大禹陵
坠马事件
超越血缘之爱
看望西路军的同志们
“唱抗日歌曲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师生友情
与吴耀宗的交往
双乐天图
“悲痛之极,抱恨终天”
为建立联合政府而努力

第五编 肝胆相照 商筹建国
陪同毛泽东到重庆
谈判桌上显身手
战争与和平的变奏曲
在宣化店
上海的“周公馆”
“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去时腹虚空,回来力无穷”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花园口复堤的谈判
转战陕北
在大决战中
北平和谈
一堂生动的警卫课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
部署首届人民政协

第六编 总理国务励精图治
组建建新中国首届“内阁”
第一次来到外交部
在抗美援朝中
移山填海修鹰厦
领导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平衡法是编 制计划的基本方法
在日内瓦会议上
率团参加亚非会议
特务谋害,处之泰然
提出四个现代化
关心体育事业
原子核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者
钱学森回到祖国
筱文艳的成长
“应该到基层去锻炼”
侄女的回忆
请出载涛
安宁而温暖的西花厅
“不能把钱花到我这里”
主持对台工作

下册
第七编 十年探索呕心沥血
关怀科学技术事业
检阅海军驻青岛部队
“我一定帮你办到”
与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关心文艺工作
“我不能让你空手而归”
“一武一文”
民以食为天
视察邯钢
会见“特殊”客人
在四年调整时期
衣食住行
“在国外的最好朋友”
乒乓情
“您活在我心中”
嵯峨浩终于回来了
在中法建交谈判中
出访亚非欧14国
留在海军文艺舞台上的记忆
揭开“跃进”号沉没之谜
关心《中国青年》杂志
秘密访韶山
统筹全局,指挥若定
导演东方绝唱《东方红》
亲临天山脚下
迎接李宗仁归来
“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二访河北沙石峪
视察大庆

第八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红卫兵运动”中
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
保护贺龙元帅
大树参天护英华
保护知识分子
“抓革命、促生产”
人民要吃饭,农业要上去
“四五”计划的制定
特殊年代里的中央专委会
“自己当起了铁道部长”
与著名的二月抗争
平息武汉“七二○事件”
外交部“夺权”和“火烧英国代办处”
在“林彪事件”前后
林彪飞机坠毁之谜
领导中苏边界谈判
叩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中日友好之桥的奠基人”
一百七十五位将军的“解放”
两个女民兵舞蹈的诞生
黄土情深
参观云冈石窟
“不要让人参观”
“长沙决策”
“一个也不能少”
最后的嘱托
撒骨灰也是一场革命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