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破解“弱农”致富之谜
第二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缘定
机缘巧合,加上一腔热血和执著的信念,赵亚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奔波在江苏丘陵山区。
一、投身农业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北少伟男。”高考的不顺,使他“误入农门”,却成就了他的另一个梦想。农民的疾苦,第一次那么直接,那么真实地震撼着他!
1941年4月,赵亚夫出生在江苏常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4岁时,母亲病故,父亲离去,赵亚夫自小就在外婆家长大。外公是个香烟店的勤杂工,外婆在家带他,做家务。外婆虽没有文化,却能讲很多好听的故事,并常常教育他要与人友善,诚心待人,忠心报国。出身农村的外公、外婆,家中不断有乡下的亲朋来往,寒暑假也经常带他回乡和农村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当时,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勤恳、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赵亚夫自小聪颖,常州南大街众多的商家招牌字号,他3岁即能全部读出,深得街坊邻居的喜欢。4岁上了小学一年级,至今还能唱出母校常州觅渡桥小学的古老校歌:“冠英立校忆庄王,觅渡桥头流泽长;今日同登论舆堂,他年都是好栋梁……”小学升初中时,公立的学校只是常州市中学(后改为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因为家境贫寒,赵亚夫没有钱报考私立学校,只有报常州市中学。那一年城里、乡下共有6000多名学生报名,本来准备招收100人的,“后来扩招到300人。这300名学生,大多学习成绩拔尖,后来大多数都和赵亚夫一样,考上了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省常州高级中学。
1958年,赵亚夫临高考前生了一场病,治疗了一段时间也没彻底好。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得不太好,本来填的志愿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新闻系,谁知,正值反右派运动后期,一些敏感的专业不招应届生,结果凡是报考这些专业的人,全都退回来重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