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魅力人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23419
  • 作      者:
    上海电影译制厂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配音演员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和译制艺术的书! 本书既是纪念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图书,也是一本总结配音工作经验、保存配音历史资料的文化读物!书中以48位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专兼职配音演员、导演的工作经历为纲,借鉴口述史的形式,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真实、感性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史和上海影视配音事业发展史!
  《魅力人声》通过对上译厂40多位配音演员的访谈或转述来再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光辉历史。书中包含了200多珍贵图片,详细记述了上译厂50年的发展历程,陈叙一等老一代译制工作者的迷人风采,以及中青年为译制片事业所付出的热情和汗水。书中配音演员的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他们与译制片的渊源,内容行动体现出他们对配音事业的由衷热爱。
  该书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译制事业背后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的细致描述人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些“棚虫”们的辛苦和付出,同时让读者了解到经典译制片的制作流程。可以说《魅力人声》较全面展现了中国译制事业工作者的工作风貌和对译制事业的热情,填补了书市上关于电影唐朝制片领域的空白!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曾经看过的这些经典对白,仿佛又回到过去的那个时代。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关于配音演员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和译制艺术的书。
  这里记录的只是一群配音演员面对话筒吐露的发自肺腑的声音,没有娇揉造作的神态,没有玄妙深奥的说教,没有壮怀激烈的狂放,没有华丽炫耀的词句,你读到的只是一个个配音演员生命的音符,你能触摸到的是一颗颗为配音艺术而搏动的炽热的心,你所感觉到的是为中国电影译制事业孜孜不倦、勇敢探索而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等待你品尝和收获的,是充满诱惑和感召力的“魅力人声”。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 本书既是纪念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图书,也是一本总结配音工作经验、保存配音历史资料的文化读物。本书图片全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独家提供,展示上海电影译制厂五十年的发展变迁,以及众多配音演员、导演、译制技术人员的幕后风采。文字部分则以上海电影译制厂制作的电视访谈系列节目《魅力人声》为基础,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加工而成。部分篇章直接向相关演员征稿补充。
  本书以48位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专兼职配音演员、导演的工作经历为纲,借鉴口述史的形式,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真实、感性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史和上海影视配音事业发展史。入选的演员和导演根据电视节目《魅力人声》各期主题人物确定,并听取各方意见进行了微调。
展开
精彩书摘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叙一带领着一批热情、执著而又钟情于译制片事业 的人,创建了上海电影译制厂,他们是先驱者、奠基者。 如果只能为中国译制片时代找一位代表人物,陈叙一就是不二人选。因 为这个时代本来就是由他参与开创、辛苦营建,用他和他的同事们全部的热 情、才华、智慧和心血打造出来的。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译制导演、优秀的 外国电影翻译,更是一位杰出的电影事业家。可以亳不夸张地说,上译厂几 乎所有的导演、演员和翻译都是他的学生。 半个世纪以来,上译厂制作了数不胜数的译制经典作品,在广大华语受 众中赢得了“声音艺术殿堂”的美誉。上译厂有今天的地位,和陈叙一在译 制片生产管理和艺术管理方面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解放前,中国观众看外国电影主要通过字幕理解内容。少数影院配备了 同声翻译,叫译意风。观众戴着耳机,收听工作人员的同步翻译。上译厂有 一个老翻译叶琼,她以前就做过译意风的工作。上译厂的前身是上海电影制 片厂下设的翻译片组,陈叙一是翻译片组的主要负责人,是主要的组织者、 策划者、营建者。当时,演员甚至连对口型都不知道,录音只能几百尺一段 地录,三四分钟的戏要一气呵成,哪个地方错了,就得从头再来,所以演员 们配戏时精神高度紧张。陈叙一带领同事白手起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 套科学严谨的译制配音工艺流程,使译制片的艺术质量有了保证。 上译厂的译制配音工艺流程非常严格。一部片子来了,全厂看原片、翻 译台词。然后是初对,导演和翻译一起对口型本,之后还要复对,这样才能 进录音棚录音。录音完了,还要叫大家一起来从头到尾听一遍,叫鉴定。鉴 定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要补戏,这样才能去合成。合成好了,最后还要看 合成拷贝。 配音演员是幕后英雄,译制导演则在幕后的幕后,连声音都不出。陈叙 一非常看重译制导演的作用,他要求导演:一抓剧本;二挑演员,演员班子 挑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三要讲戏。讲戏不是讲电影的故事,而是讲这个 片子的背景、风格,甚至要介绍原片导演的特点,以及国际上对这部片子的 评价。当然,还要分析影片中每个角色的特点,对每个演员提出具体的配音 要求。这就要求导演充分掌握影片资料,对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了然于胸。 陈叙一非常重视讲戏,不仅要求每个导演在复对之前跟演员们讲戏,而 且在鉴定把关的时候,经常要对影片和角色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指导演员 完善配音效果。陈叙一讲戏时常让演员有茅塞顿开之感。童自荣记得他配佐 罗时陈叙一说过的一番话: “你这个佐罗,你不要绷着。你得悠着,悠着点儿,松下来,不要把对 手放在眼里,那才显得你英雄。另外你也不要做英雄状,你得有七情六欲, 该柔情的时候要柔情,对奥登西娅表妹要有一份爱情。不要老是慷慨激昂的 ,好像伸张正义。如果这样,就显得你光可敬而不可亲了。” 于是银幕上的佐罗多了一份人情味,大受观众喜爱。 在《水晶鞋与玫瑰花》里配王子时,童自荣再次感受到老厂长眼光的犀 利: “你不是《王子复仇记》里的王子,不是一般的王子,也不是《天鹅湖 》里的王子。你是这一个王子,是自嘲的王子,就是玩世不恭的。你配得太 老实了,人家演得不是这样一个王子。但是你还得注意,分寸非常重要,他 也不是反封建的王子,这也不能走极端。” 上译厂的演员都把陈叙一的点拨比喻为“点穴”,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曹雷回忆道: “在影片《国家利益》中,我配那个与政府中的恶势力作斗争的女科学 家安杰拉。配音前陈叙一找到我说:这个人物切忌‘响当当”她是个生物学 家,不是职业政治家,不会上街头演讲。所以配音时,不要以配英雄人物的 习惯,慷慨激昂地去念台词。这都可以发表意见。他有性格,非常犟,原则 是非坚持不放的。上译厂早上八点钟上班,每天他七点半就到实录棚,看今 天录什么戏。到了八点钟,如果录第一段戏的演员没有出现在棚里,他火儿 就大了。那时候,演员最紧张的是开鉴定会,因为陈叙一把关特别严。大家 一方面希望鉴定会对自己的影片不会提太多意见,不用补戏,另一方面又很 愿意听陈叙一讲戏,因为帮助确实很大。比方说,一部戏本来只有六分好, 经过他鉴定,可以弥补到八分好。当时,很多人觉得陈叙一“凶”,但这么 多年过去后,大家都明白了老厂长严厉背后的良苦用心。 曹雷回忆,当年碰到她配主要角色的影片要开鉴定会,头一天晚上肯定 睡不好觉,自己先检查,把配的戏全部从脑子里过一遍。开会时,陈叙一说 什么,她都认真记下来。“当时我爱人还说,你怎么把陈叙一说的话当最高 指示了?”我说:“因为他讲的全在节骨眼儿上,非常中肯、非常精辟。” 这些珍贵的配音笔记,见证了陈叙一高超的配音工作智慧和他为配音事业做 出的杰出贡献。 孙渝烽记得在上译厂三十年厂庆时,老厂长陈叙一曾对全厂同志说了一 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回顾上译厂三十年来,有两件事是要天天下功夫去做的:一是剧本翻 译要有味儿,二是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是要下功夫。” 剧本有味,配音有神,是译制工作的经验之谈。上译厂所以能享誉国内 外,靠的就是“翻译有味,配音有神”八个字。 很多观众知道毕克、邱岳峰、李梓、刘广宁,却不知道陈叙一。其实, 有了陈叙一,才有了上译厂的辉煌,有了陈叙一,才有一代又一代被观众喜 爱的上译厂配音演员,才有一代又一代喜爱译制片的观众。 译制配音是一门表演艺术。配音演员要通过声音和语言还原来塑造人物 。因此,做译制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还原,要忠实于原著,配音是一定要跟 着人物的感情走。关于这一点,老厂长陈叙一总结了十六个字:上天人地, 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原片人物的感情幅度、语言分寸必须要把 握住,还原好。这是上译厂做译制配音工作的成功秘诀。 陈叙一是一个天生的配音人。由于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他从小就能用 英语会话,虽然少有出国机会,而且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过(只在80年代应 邀担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短暂出访),但是他对多种外语, 包括地方语、俚语,以及各国的国情、生活习惯、宗教知识等,一直不断地 研究。在当时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他通过字典以及各种刊物、书籍,尽可 能地去积累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译制片的诸多工艺流程中,他最费精力 的就是做本子。尽管他不是专职翻译,但上译厂译制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实 际出自他手。P4-9
展开
目录

上海电影译制厂简史
第一章 辉煌五十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群英谱
创业者
陈叙一:译制事业的开创者(上)
陈叙一:译制事业的开创者(下)
卫禹平:配硬朗人物的“紧张派”
邱岳峰:为配音而生
尚华:死也要死在话筒前
富润生:从京剧演员到配音演员
胡庆汉:年轻演员的引路人
苏秀:难忘的配音生涯
赵慎之:满意“阿崎婆”
毕克:难以取代的配音“多面手”
于鼎:好戏是“磨”出来的
李梓:叶塞尼娅会说“中国话”了
潘我源:一辈子都是叛逆的
第二梯队
刘广宁:“温柔”代言人
戴学庐:喜欢配反派
孙渝烽:录音棚中的大干世界
童自荣:痴迷配音
程晓桦:被动走上配音路
施融:那七年是我生命的最高峰
程 玉珠:从电影演员到配音演员
曹雷:配出每个角色的个性
杨晓:配音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狄菲菲:在配音中享受幸运和幸福
任伟:配不好,对不起阿汤哥
新生力量
刘风:“配猫专业户”
胡平智:子承父业
曾丹:配音是生命的一部分
……
第二章 为配音增色添彩的“兄弟部人”——上影厂赏剧团的老演员
第三章 译制配音的外围力量——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及其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