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作家梦:马原与110位作家的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56454
  • 作      者:
    马原等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是人们怀恋的文学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动辄数十万、数百万;还有为革新文学风格、方法、思维而作出贡献的翻译家,更有那些伯乐一样的批评家和一大批文学期刊的编辑们、出版家,共同构成了庞大杂多的声部,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值得怀念。90年代初,马原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两年,采访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110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华东师大出版社重新出版这部对话集,这部汇聚了80年代大部分重要作家的对话集,是中国文学的断代史。
  我们采访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110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没有播出渠道就上马拍摄。1990年,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对我说,开始于1979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而我又深陷于这段历史中,和许多当事人关系密切,干嘛不趁着现在有钱,把这些人、这段新时期文学断代史,都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呢?后来我们几个人说干就干,也没有考虑前景怎样,手里又有些钱,一冲动就做了。因为前期缺乏商业策划,后来拿到中央电视台被拒绝,给地方电视台又收不回成本,最后一直压在箱底。
  现在,这些录像带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这一册厚厚的文字记录了我和这些前辈、同行之间的对话,他们都是能对社会各个层面发生各种影响的人,我们记录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声音。
  ——马原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作家梦》回顾20世纪80年代,那一直是人们怀恋的文学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动辄数十万、数百万;还有为革新文学风格、方法、思维而作出贡献的翻译家,更有那些伯乐一样的批评家和一大批文学期刊的编辑们、出版家,共同构成了庞大杂多的声部,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值得怀念。90年代初,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两年,采访了120多位文学家,拍摄成4千多分钟的素材带,剪辑成720分钟,分为24集的电视节目。这部电视专题片名为“中国作家梦”或“许多种声音”——但它今天还静静地存放在马原的家里,因为90年代初,“文学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忠潮汐般退去”。华东师大出版社重新出版这部对话集,这部汇聚了80年代大部分重要作家的对话集,是中国文学的断代史。因为已成历史,所以多了一重深厚的价值——拂开文学的尘封,致敬文学的梦想。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吴劳(美国文学专家)
  马:吴先生的大名我从少年时期就知道了。
  吴:《马丁·依登》吧。
  马:对,像我们这代人已经成年了,我今年都40岁了,你现在是69吧。
  吴:69。
  马:你是翻译界的知名翻译家。
  吴:但是我的东西实在不多,最近几年简直没翻什么东西。
  马:我想今天有这个机会谈一谈刚才我们俩说到的话题,翻译语言和创作语言之间互相影响的一种情形,想听听您的看法。
  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得也挺多,因为现代汉语,就是今天的这个汉语,今天的汉语,语法词法受英语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从英语译过来的。因此现在用机器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完全可以用机器翻译。但是文学语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各个作家、各种风格,这让我感觉到从30年代到现在语言的变化很大,我们看茅盾的或者鲁迅的,那时候强调的是意译而不是直译的问题,现在看起来呢,他们译的文章不太舒服,但却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嘉陵江上到今天经过十几年的累积下来,领悟到我们的文学基本上能够通过翻译,外国怎么样的表达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用中国的文字来表达。诗歌每一句有几个音阶、音步,我们也可以相应用中国的顿来表达出来,比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五个顿,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原文也是这样:“To be,or,not to be,this is,qiustion.”因此以后,领悟成我们一般小说都能朗读。那么问题就来了,新一代的作家,就是你们这一代作家,主要看的还是这几本书——《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书当初对中国的作家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就有了一个创作文学和翻译文学的关系问题。我们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有喜有惧,喜在什么地方,现在我们的翻译,像普希金多少年了,现在搞创作的人已经承认了,他们也仿效我们的文字了。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这个翻译用中文还有更好的表达。可是作家一看,现在有名的翻译家都这样写了,我们也这样写吧,那么这样就可能引导到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去。最近看王蒙,我就感到比较安心了,王蒙的英文水平还是不错的,他现在专门研究美国的短篇小说,因为当代全世界的短篇小说以美国的短篇小说最为发达,它的品种、流派最多。全世界的作家都从中吸取营养的。翻译到现在,直译和意译来表达,谈不到音译的问题。翻译必须要紧跟原文,为什么,因为特别是你们年轻一代作家要从中看到外国人的技巧的时候,我必须原文每一句、字译出来,他文的地方你也文,他俗的地方你泡俗,不能用你的想法。比如你一定要田文来翻译,不可能。我们的翻译局限是很大的,你像英文和法文,英文是三个字,法文也是三个字,它们是能够完全对应起来的,我们就不行,碰到简短的句子我们就麻烦了。因为中文的意思不可能那样包罗万象。我们翻译的时候强调要保持原作的句型,它要是被动式,你也要尽可能地用被动式,不要把它倒过来。现在我觉得看了中国的翻译,反而比原文好看,我和许多人都有这个感觉。
  马:我也听好多人这样说过。
  吴:好像我们翻译出的东西比较鲜艳。外国有的作家,特别是海明威他的词汇量不是很丰富的,句子也非常简单的,特别难翻译,中国的词汇装饰性很强,很优美,翻译外国一些特别美丽的散文也很合适。翻译像海明威这样语言上极端的作家,中国的翻译家就很难,因为你必须用汉语保持他原来的特色。
  马:我打断您一下,举个例子,辽宁也有一个老作家,他60多岁,他说咱们俩讨论一下,《老人与海》有什么意思,没意思嘛,不就是一个老头打一条鱼,打的鱼却被鲨鱼吃掉了。
  吴:实际上,世界上真正的文学主题,根据西方的观点来看没有多少,其中一个就是人的精神是不朽的,甚至不可以被消灭,《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篇东西,前半部分有海明威的风格,后半部分写怎么打鱼写得特别繁琐,这篇东西后来我也翻译了,人家要我翻译的,销路还不错。冯亦代先生说现在有四五个译本。
  马:最早是海观的。
  吴:译得相当糟糕,香港有个张爱玲,作家张爱玲,香港这有另外一本,力冈有一个,他也是太复杂了,海明威的文字是很清淡的,力冈拼命用北方土话,反而不像是海明威了,海明威是大白话,他不用方言,冯亦代看了以后,他说我这个译本比较像海明威。后来几个研究也评过几个译本,说张爱玲有个别的段落译得比较好,但从整个文风的严谨,还是我这本好。我现在强调翻译首先要严谨,我翻译东西,每一句就像老师上课时出的翻译题目那样翻,差一点,老师就要扣分的。
  马:就像翻译作业一样。
  吴:当代的作品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不喜欢哗众取宠,反对所谓我个人的风格,我最反对这个……我最近买了一本苏童的《妻妾成群》,我很欣赏,可电影拍得很糟糕,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妻妾成群》是应该重拍的。我看了苏童的一个南方系列关于南方童年的回忆,看一看不像是苏州,特别是《罂粟之家》,显然像云南,这个写得我觉得比福克纳更好。写到了扭曲的心灵,也写了白痴低能,我觉得写得不次于福克纳。我们有时也想把翻译向中国现代作家的创造靠一靠,可是不行,他们的方式跟我们毕竟两样。
  马:苏童是跟我很熟的,他也喜欢福克纳,但是他如果听到您有这个评价,他一定很得意。吴先生,你是了不起的翻译家,但有一点我不同意,《老人与海》真是一本杰作,虽然篇幅很小,你好像对他那种写法很抵触,说很繁琐,但是我觉得他这种繁琐恰好是提供了一种……
  吴:和这种比起来,我最喜欢他的《丧钟为谁而鸣》。
  马:再打断您一下,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差的一本小说,我肯定认为他写得最好的是《永别了,武器》,然后就是《老人与海》。
  吴:我同意,我说过《丧钟为谁而鸣》最不像海明威,但反过来说它是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把形式和内容深刻地融合起来,因为他第一次写这样深刻的、包罗万象的题材,把生死观和责任感都写进去了,我特别喜欢。当然,要说最有海明威风格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你说的那样。
  马:他这本书面对死亡、面对战争那种潇洒、那种漫不经心……
  与王振孙(翻译家)、张英(编辑家)
  张:王老师,请你介绍一下你们欧美文学编辑室,特别是法国文学编辑室的情况。文革以后,你们出很多有影响的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20世纪的外国作品。
  王:译文出版社主要搞文学,也搞社会科学。欧美文学的翻译介绍主要是英文、德文、法文。
  张:三大语种。
  王:我自己是搞法文的。
  张:你翻译《茶花女》,影响非常广,《茶花女》在中国有相当的地位。
  王:我现在翻《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
  张:你这个人是双管齐下。
  王:我们以前出的书很多了。今天你们来得突然,过去的书一下也找不出来。我们出版了《雨果诗选》、拉柏雷的《巨人传》、《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巴玛修道院》、乔治·桑的系列作品。另外,我们也出了一些通俗文学作品,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严肃文学有严肃文学的价值,通俗文学有通俗文学的读者。
  张:读者面很广。
  王:我们还出了大仲马的许多作品,《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我们还专门为中学生编了一套书,因为中学生要读名著,大部分名著是大部头,中学生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就搞了一套外国文学名著简读本,是一套丛书。
  张:也是为方便读者。这套书的发行量大不大?
  王:还可以。几万册吧。
  张:还不错。
  王:我们主要搞法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另外有人搞。
  张:有具体分工。
  王:法国古典文学,名家名著,我们大部分都翻译过来了。过去翻译过的,由于时间的推移,不适合今天的阅读了,再翻一下。主要是这样。
  张:你个人也做了大量工作。
  王:我年轻吋有很多想法,现在年过半百了,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回顾自己的创作我很惭愧。我远远没有拿出能真正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作品。我总在努力工作。
展开
目录
序  告别先锋  走进历史
与陈村
与孙甘露、张献、陈村
与郑克鲁
与格非、李劫、吴亮
与王安忆
与戴厚英、张英
与陆星儿、王小鹰、蒋丽萍
与阮海彪
与叶辛
与张献
与吴劳
与王振孙、张英
与沙叶新
与鹿金
与梁晓声
与李杭育、李庆西
与杨晓敏
与夏仲翼
与王道乾
与汤永宽
与朱苏进
与苏童、叶兆言、李潮
与高晓声、梅汝恺
与韩东
与李晓
与陆文夫
与周介人、程德培
与宗福先、陈村
与李子云
与巴金、李小林
与汪曾祺、张炜
与格非、余华、程永新
与谌容
与冰心
与王蒙
与夏衍
与王朔
与李文俊、高莽、吕同六
与赵毅衡
与丛维熙
与赵玫
与蒋子龙
与冯骥才
与崔道怡
与朱伟
与史铁生
与施咸荣、董衡巽、李文俊
与徐怀中、莫言
与张抗抗
与刘心武
与阿克曼
与刘恒
与陈建功、史铁生
与铁凝
与袁可嘉、吕同六、柳鸣九、叶廷芳、董衡巽
与刘震云
与郑万隆
与季红真
与乔良、叶楠
与章仲锷
与汪国真
与宗璞
与陈凯歌
与张英、安波舜
与洪峰
与王成刚
与池莉
与方方
与刘硕良
与徐敬亚、王小妮
与韩少功、蒋子丹、潘军
与迟子建
与马秋芬、白小易
与陈言、林建法、辛晓征
与马丽华
与扎西达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