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热心交友
一、“愿常相亲不相鄙”--胡适和二“章”
二、“独为神州惜大儒”--胡适和王国维
三、竭力玉成“乡下人”--胡适和沈从文
四、难别“西天的云彩”--胡适和徐志摩
五、“教我如何不想他”--胡适和赵元任
六、暗交学费惜人才--胡适和林语堂
七、敬效清廉和人格--胡适和张元济
八、举荐巨擘出版家--胡适和王云五
九、梁山泊的“宋公明”--胡适和郁达夫
十、“胡适之对我颇好”--胡适和胡先骗
十一、“为胡适说几句话”--胡适和季羡林
十二、赠“经”题“跋”跨国情--胡适和师觉月
第二章 诚心待人
十三、“不能批评孙中山”--胡适和孙中山
十四、“骂战”正是可爱处--胡适和梁启超
十五、道不同却能相助--胡适和李大钊
十六、四次营救见真情--胡适和陈独秀
十七、挨其“骂”却为其辩--胡适和鲁迅
十八、保“皇”只为讲信义--胡适和溥仪
十九、以德报怨给“公平”--胡适和林琴南
二十、卖饼小贩忘年交--胡适和袁瓞
第三章 倾心育才
二十一、“物理女王”师外行--胡适对吴健雄
二十二、亦师亦友“骂”亦亲--胡适对傅斯年
二十三、给予满分赠“希望”--胡适对罗家伦
二十四、“很有成就的学生”--胡适对吴晗
二十五、“杨大鼻子”胡打油--胡适对杨杏佛
二十六、“我实在不如金甫”--胡适对杨振声
二十七、“捣蛋分子怕什么”--胡适对千家驹
二十八、慨然借宝辅“红人”--胡适对周汝昌
二十九、三字箴言“不苟且”--胡适对罗尔纲
三十、“胡适是我的引路人”--胡适对顾颉刚
三十一、异邦关爱如至亲--胡适对张爱玲
三十二、“对我像家长一样”--胡适对唐德刚
三十三、“偷听生”单“挑”胡适--胡适对申寿生
第四章 痴心治学
三十四、“刍议”、“尝试”见情怀(众手增删)
三十五、“侯(胡)大使,侯(候)得苦”(书生本色)
三十六、敢将活人减两岁 (注重考证)
三十七、“博士”不真也不假(事出有因)
三十八、“但开风气不为师” (敢为人先)
第五章 忠心报国
三十九、挚友反目不成仇(文学革命)
四十、“逼上梁山”为救国(出任大使)
四十一、“有眼不识金镶玉” (款待议员)
四十二、演讲联结援华情(巧用生日)
四十三、不失国格不忘根(赤子情深)
第六章 童心书生
四十四、弱水穿石“好政府” (一厢情愿)
四十五、奇论“五鬼乱中华”(“自觉”改革)
四十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独立人格)
第七章 留心底线
四十七、拒任伪职拒从政(不做“无赖”)
四十八、“万山不许一溪奔”(柔中有刚)
四十九、不做广告熄“火花”(忍痛割爱)
五十、“证婚”也有拒绝时(“眼镜”月老)
内容摘要
胡适这个人—— 从他1891年出生起,就被同父异母的兄嫂白眼过,被朋友和同学反目过,被遗老遗少声讨过,被革命文士笔伐过,被新潮的公子小姐嘲笑过。
胡适这个人—— 一生跟定蒋介石,是国民党政权的“诤友”、“谏臣”,但是他于1962 年在台湾去世后的出殡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却禁拒“国防部中央电影制片厂”去拍摄十多万台湾人民沿途燃香路祭,送胡适上路的盛况!
胡适这个人—— 政党不能容,文人亦相轻。林纾作小说骂他,连旁人都觉得过分;黄侃固守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曾经当面斥责胡适:“你若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到哪里去’!” 胡适这个人—— 并不讲究,也无忌讳,有时自己都会幽上一默。他给学生上课引用孔子、孟子以及孙中山的原话时,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或者“孙说”。讲到自己的观点时,就顺口讲是“胡说”!
胡适这个人—— 没有故作高深的“架子”。他的家中时常“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而在“客常满”的“座上”,除了“高朋”,还掺杂着贫民和小贩!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向他提问,什么提问他都会认真回答。他还会尽力提携青年,接济穷困潦倒的人。
胡适这个人—— 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等方面都有建树,有人却以为大谬不然,将他说得无一是处。胡适呀,可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他爱惜名誉,然而面对关乎他的“毁谤”,他能够“容忍”。他常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社会要自由,就需要“容忍”!可以说,“容忍”表现了胡适追求自由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了他温文尔雅的为人之貌,是他特殊的处世之道。
“容忍”并非懦弱,而是人性的善良。从近年问世的涉及胡适的作品和轶事中,特别可以看出胡适的“容忍”。换言之,就是他的谦和雅量!
胡适到底是个什么人? 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讲话指出:“不能全抹煞胡适。”因为“他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又说现在不必恢复他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贤愚千载知谁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自会作出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世界要走向大同,社会要达到和谐,每个人的谦和雅量至关重要。本书挂一漏万地陈述胡适的谦和雅量,或许我辈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