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通》一书,是作者用通俗流畅的笔触,系统展示蒙古族生活习俗的文化读物。内容包括族源、诞辰、婚礼、葬礼、节日、信仰、居住、饮食、服饰、畜牧、狩猎、交通等十二个方面。涵盖了我国内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国大部分蒙古地区,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蒙古风俗实录。材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翔实可靠,具有科学和学术的品格;注重文字生动和布局章法,穿插了不少趣话、歌谣和祝赞词,具有审美和文学的品格;关照古人和今人对民俗事象的看法,融进了不少独到的个人见解和分析,具有思辨的品格。作品融文学性、资料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了解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对于普查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是东胡的一支。公元七世纪,“蒙兀室韦”一词,开始见之于《唐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就是蒙古人的发祥地。那里有一个小镇,现在还称之为室韦。到公元九世纪,陆续迁到现在蒙古国的三河流域(斡难河――鄂嫩河、土拉河――图勒河、克鲁伦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故乡。关于蒙古族的来源,现在学者们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匈奴说,一种是东胡说,一种是鲜卑说,因为鲜卑就是东胡的一支,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两种意见。蒙古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一种意见,我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二种意见。至于蒙古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也有三四种说法。在介绍这些说法之前,我想把汉语音译蒙古地名、人名的不足之处说一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人往往听不清蒙古人的全部发音。比如蒙古,实际上蒙古人的说法一直是“蒙古勒”,汉人却一直写作“蒙古”。还有“蒙兀”的叫法,实际上也是蒙古的意思。这是由于古文书写中常常省去左面的两点,或者由于方音把GU 说成HU造成的。至于对蒙古一词的含义解释,比较普遍的有:
一,蒙古就是蒙和嘎勒(монх гал)的意思,就是蒙古人最尊重的“长生天”(монх)与“火”(гал)的合写。
二, 蒙古就是蒙高勒(мон гол)的意思,就是正中心或者骨干。
三,蒙古是“我们北方人”的意思。
从成吉思汗上溯二十二代,就是有文字记载的老祖宗孛儿帖赤那与豁埃马阑勒――苍狼与白鹿。其实苍狼不是狼,白鹿也不是鹿。对于蒙古族来说,叫这样的名字自然不过,就像现在汉族人把自己的孩子称作老虎、黄牛一样,只不过可能带有一些图腾崇拜的色彩罢了。汉族从自己的民族心理出发,称呼苍狼白鹿,往往带着一种好奇、惧怕和神秘的心理。
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高原有许多使用蒙古语的部落。他们各自为王,互不统属。又很长时间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女真也是游牧民族。到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时代,才有合不勒汗统率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的说法。成吉思汗年轻时代,还受过金国“招讨司”之封,他还利用这个职位干过不少事情。那时候主要的活动舞台,就是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的一些地方。成吉思汗的力量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步壮大的,地盘也是在战争中开拓的。
1227年,成吉思汗偕同也遂夫人起驾,远征西夏。他站在哈尔古纳穆纳山(现在大青山一代)嘴,遥望鄂尔多斯高原,不慎把手中马鞭失落。随从要给他捡拾起来,却被他拒绝。乃降旨曰:盖此地也,太平江山久居之地,衰落王朝复兴之帮。花角金鹿栖息之所,白发吾翁享乐之乡。
他这次出征不太顺利,路过阿儿不合围猎,不妨一群野马斜冲而来,把他的红沙马吓惊。圣主坠马受伤,住在一个名叫搠斡儿合惕的地方养伤。阿儿不合(арваг),这个地方如今叫阿儿不斯(арвас),和阿儿不合只有一字之差。搠斡儿合惕(сохор хад),意为盲石,就是现在的阿尔寨石窟。因为这个地方七孔八窍,像盲人的许多瞎眼(搠斡儿),所以汉人才叫它百眼窑 。直到解放初期,这个地方还有野驴。所以这种传说,可能有些道理。阿尔寨石窟有四个朝代的壁画,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
成吉思汗这次没有把西夏攻下来,自己却病死在六盘山。灵车拉着他的金体,准备落叶归根,归葬故土。路过鄂尔多斯,灵车陷进泥淖,八十一头牛都拉不出来。部下想到他生前说过的话和吟过的诗,就把他的衣冠留下几件,又祈祷老半天,灵车才重新启动。鄂尔多斯人把他的衣冠供奉起来,变成了八白室,这就是现在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监国。二年后他遵从成吉思汗的遗愿,召集忽里台(会议хуралтай),推举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继位。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汗即位。贵由死后,皇位转到托雷长子蒙哥汗手里。从此有元一带,皇帝宝座一直控制在拖雷后代手里。
忽必烈是蒙哥汗的弟弟,拖雷的次子,他还有个三弟叫旭烈兀,四弟叫阿里不哥。他们兄弟四人的母亲,就是王汗的侄女莎儿合黑塔泥,也叫额锡哈敦。忽必烈年轻时就有雄才大略,“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建立“漠北藩府”,广召汉地贤才。蒙哥汗即位后,让他“总领漠南汉地军民事”,他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整顿秩序,试行汉法,取得成效。后来治理关中,政绩斐然。为他今后安邦治国,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蒙哥汗进攻南宋时,他提出了迂回云南、后路包抄的战略,得到蒙哥汗的采纳。于是蒙哥汗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首都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自己亲自统帅西路军进入四川。忽必烈率领东路军长驱鄂州(今武昌市)。可是正当他来到江北,打算渡江作战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噩耗:他的大哥蒙哥汗在进攻合州(今合川县)时,不幸中流失而身亡。他的幼弟阿里不哥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篡夺汗位。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经过和心腹策划,将军队交付手下,自己轻装简从,赶回燕京(今北京)。早在三年以前,他就命令刘秉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一座宫城,定名开平府。也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蓄谋已久,反正开平府成了他继承皇位的地方。“开平开汗业,问此地,是耶非?”他在宗王和部分汉臣的拥戴之下,强先一步,继承了汗位。阿里不哥听说以后,也在哈拉和林宣布称汗。然后兵分两路,进攻忽必烈。兄弟俩经过四年的角逐,阿里不哥战败投降。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上“大哉乾元”之意,宣布建“大元”国号,这就是元朝的来历。建元以后,忽必烈命令大将伯颜为统帅,进攻江南。当时南宋小儿民谣说“百雁过,江难破”,世人不知其意,以为雁过的时候可能出事。事后大梦方醒,才知道百雁就是伯颜。伯颜本是巴林人,既是元世祖的开国元勋,又是元成宗上台的有力靠山。文韬武略兼备,影响所及两帝。他自赋汉诗写道:“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过去人们写蒙古历史,动不动就说汗王屠城,其实文明交战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忽必烈活了八十岁,死于大都(今北京)。纵观中国历史,最大的疆域就在元朝时期。而元朝的疆域,恰恰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伟人开辟的。
元朝从忽必烈算起,凡经十一帝。最后一个皇帝叫妥欢帖木尔――元顺帝。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故事多,中间的人们连名字也记不住。元顺帝是个怪才,精于制造器具和诗文。可惜生不逢时,赶上元朝衰败时节。他也识得时务,1368年朱元璋攻入大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遣使送信招降的时候,他还浪漫气质地写了一首诗作为答复:“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叮咛说,春风先到凤凰台。”自己来到应昌城(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大造巨型龙舟,泛舟达里湖,教习他的《十六天魔舞》去了。这种超脱与潇洒,并不能阻止武器的批判。明军很快攻入应昌城,元顺帝长子爱猷识里达腊偕同数十骑,逃往漠北哈拉和林,于1731年继承汗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南北朝开始了,最后与明朝同为大清王朝所灭。这是后话。
展开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北京中山响沙图书中心、内蒙古中山书店、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浓缩蒙古民俗风情的权威读本《蒙古通》闪亮上市。
《蒙古通》是内蒙古著名翻译家、作家、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历时8年,走遍蒙古国21个省、中国新疆17个县市、内蒙古12个盟市,汲取66791公里漫漫旅程中的所有文化营养,并入自己20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华写成的。在此之前,郭雨桥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蒙古通》,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国内外求风问俗者们更将其奉为必读之物,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山花奖。此次出版的《蒙古通》不是对老版本的简单修订,而是站在全新的视角,融入了作者对蒙古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加了“袖珍蒙古史”等章节。此外,还新加了434幅珍贵照片,这是作者在66791公里采风时拍摄的471个胶卷中的精华之作。这种图文并茂的精心编排方式,不仅让读者直观地欣赏蒙古文化,而且还可增强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共鸣。
《蒙古通》通过民族起源、蒙古民族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畜牧与狩猎生产方式和诞辰、婚礼、节日、信仰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几乎涵盖我国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和蒙古国大部分蒙古民族生活集聚区的古今生活画卷,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蒙古风俗文化实录巨著。作者以作家的笔触,穿插了众多民间趣话、歌谣和祝赞词,语言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为全书灌注了文学审美色彩;作者以哲理的手法,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剖析,融入到所见、所闻之中,在全书的各个章节,充满着思辨的品格。由于郭雨桥先生既是著名蒙古文化学者,又是一名著名专业作家、翻译家,因此,在这部鼎力之作中,既充满了深厚的生活底蕴,又将文笔的生动和学术的严谨融为一体。他是“走遍蒙古地”采风计划的实践者、全国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和万里采风先进个人,其特殊身份和作为,使其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才有的那种感人的魅力,使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产生强烈的互动亲和力。
《蒙古通》共分袖珍蒙古史、草原摇篮曲、去发宴、婚礼宴、葬礼宴、节日、信仰、蒙古包、服饰、饮食、交通、畜牧、狩猎等13个章节,全书366页,16开国际版本,特种纸彩色印刷,是一部融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收藏和馈赠佳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愿《蒙古通》成为“领略草原古韵的入场券,解读蒙古民族的金钥匙”,让更多的人认识内蒙古、喜欢内蒙古!
本书不是处女,却是一位丰满的少妇。在她初版的几个年头里,桃李不言自成蹊,以其内在的品质,博得了求风问俗者们的青睐,几乎成为手头必读。为了适合广大人民的需要,这次增加了“袖珍蒙古史”一章。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重写和充实。新加了434幅照片,这是从作者所走66791公里的蒙古地漫漫长途中,所摄471个胶卷里的精选。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是手脚并用、身心俱劳的产物。作者是蒙古文化学者,专业作家,精通蒙古语文。在学术的严谨中透露着文字的生动,又充满深厚的生活底蕴。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的才有的那种亲切与魅力。对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喜庆节日等等,都有系统的描述和地域的涵盖,原版扉页上的话仍然对您是最好的馈赠:“旷世大文章凝我半生心血,民俗小百科伴你一游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