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67745
  • 作      者:
    (美)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一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展开
作者简介
  西达·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现为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政府与社会学系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比较历史分析并不是没有它的困难和局限,有几个尤其相关的方面,需要在这里进行简短的讨论。首先,根据既定的逻辑应用这一方法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人们常常不能恰当地找到符合某种比较逻辑的历史案例。即使找到了一些大致符合的案例,也不能熟练地控制潜在的相关变量。因此,对于实际可能起作用的原因——也就是说,哪一个因素在实际上影响或没有影响研究对象——就不得不做一些策略性的猜测。其结果是,总有一些历史案例的背景性特征没有得到检验,而这些背景性特征又与要考察的原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比较历史分析有可能或者没有将它们揭示出来,或者是必须要简单地假定它不具有相关性。
    另一组问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比较历史分析必须要假定(就像任何多变量逻辑一样),比较的基本单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实际上,如果这一假定以前还充分有效的话,对于革命这样的宏观现象则几乎不可能充分有效。因为,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这些现象发生在独特的、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之中,它们发生在一个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国际结构之中。对大多数既定的比较历史分析而言,关于独立单位的想象常常可以得到维系。例如,为了探测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原因,我将把旧制度下的法国、俄国和中国基本上看成是类似而且互不相干的农业国家。但是,在大多数宏观分析中,人们迟早必须要认识到世界背景和时间的独特影响以及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将会分析独特的世界历史背景对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我还将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俄国革命实际上通过共产国际传播了共产党的模式和政策。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比较历史分析绝不能替代理论。事实上,只有结合不可缺少的理论性概念和假设,比较历史分析才能具体加以应用。因为单靠比较历史分析自身,就不能界定要加以研究的现象。它不能选择合适的分析单位,或者说决定应该研究哪些历史案例。它也不能提供要加以探测的因果假设。所有这些都必须来自于宏观社会学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又必须要由当代的理论争论来激活,而且,还必须要对一系列历史案例的证据模式保持敏感性。
    比较历史分析为理论思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验或支撑。它鼓励人们去阐明在宏大理论视角(gr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下提出的因果性观点,并在需要的情况下结合多种观点,以维持对基本目标的信心——即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而实际阐明的因果定律。无论理论上的灵感来自何处,只有当比较历史分析能够令人信服地实现这一目标时,它才算取得了成功。如果比较历史分析能够被成功地应用,它就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理论与历史的理想策略。如果比较历史分析不被机械地加以应用,它就既能促进理论的扩展和重构,又能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具体的历史案例。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章的前几部分构造了一种参照性的理论框架,并引入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原则上应用于对许多可能出现的社会革命的研究。当然,本书并不是对社会革命的所有可能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度研究。也不是从所有可能案例之中抽出“随机”样本进行分析。事实上,当比较历史分析被用于研究具有某种共同的基本特征的几个案例时,它最为有效。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仔细地挑选案例,清楚地确定将这几个案例归结为一类的标准。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成功社会革命转型的案例。因此,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一点篇幅来阐明选择这些案例的理由。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地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