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文献可考的外语教育历史悠久,而现代意义的西方语言文字教育始自晚清的洋务学堂。关于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近20年来学界从社会文化或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有过探讨,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书从语言学人手,采用史料考据的实证方法和横向参照的比较史学方法,考察晚清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与规划得失。<br> 19世纪60至90年代,迫于西方诸国的多重打击,清政府创办洋务教育,意在培养人才,抗衡列强,进而走上富强自立之路。在此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字作为借鉴世界先进知识与科技的桥梁备受重视,成为洋务教育的先导与核心。<br> 晚清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语言学考察在占有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展开。微观方面,考察了四所典型的外语学堂,关注其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既有对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考试等内容的细致描写和客观梳理,也有对教学成就、影响和特点的深入分析与总结。<br>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晚清外语教育的基本状况,微观考察还将外语学堂与同期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学堂进行对比,主要结论为,外语学堂以培养政府需要的翻译与外交人才为主要任务,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国学知识,旨在造就“知书明理”之才;努力使教习与教材“本土化”;这类学堂虽然希望培养实业与科技“通才”,但效果并不明显。<br> 宏观考察关注晚清的外语教育规划,包括晚清政府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的职能、相关政策、经费来源、开设外语的语种和比例、外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关系、成效、得失等。<br>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洋务学堂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在引进西学的同时,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观念。研究这一段外语教育既具有语言学方面的意义,也具有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