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br> 第一节 翻译批评研究的传统理论基础<br> 第二节 翻译批评研究的当代视野<br> 第三节 翻译批评研究的框架<br>第一章 翻译批评的本质<br> 第一节 什么是翻译批评<br>1.1.1 什么是翻译<br>1.1.2 什么是翻译理论<br>1.1.3 什么是翻译批评<br>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功能<br>1.2.1 激励和监督功能<br>1.2.2 价值判断功能<br>1.2.3 阐释功能<br>1.2.4 审美功能<br>1.2.5 建构协调功能<br>1.2.6 社会政治功能<br>1.2.7 人际功能<br>1.2.8 宏观调控功能<br>第二章 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br> 第一节 翻译批评主客体的概念<br>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主体<br>2.2.1 中国译界对翻译批评主体的认识<br>2.2.2 翻译批评主体的构成<br> 2.2.2.1 读者<br> 2.2.2.2 专家、学者<br> 2.2.2.3 翻译家<br> 2.2.2.4 三种不同批评之间的关系<br> 第三节 影响翻译批评主体的几种心理效应<br>2.3.1 从众效应<br>2.3.2 名人效应<br>2.3.3 认同效应<br>2.3.4 逆反效应<br> 第四节 翻译批评的客体<br>2.4.1 中国译界对翻译批评客体的认识<br>2.4.2 翻译批评客体的构成<br> 2.4.2.1 译者<br> 2.4.2.2 译作<br>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标准<br> 第一节 翻译批评有无标准<br> 第二节 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br>3.2.1 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的异同<br>3.2.2 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的关系<br> 第三节 翻译批评标准的设定和依据<br>3.3.1 翻译批评标准的设定<br>3.3.2 设定翻译批评标准的依据<br>3.3.3 翻译批评标准与价值判断<br> 第四节 翻译批评阐释的“度”<br> 第五节 翻译批评标准的性质<br>3.5.1 翻译批评标准的历史性<br>3.5.2 翻译批评标准的多样性<br>3.5.3 翻译批评标准的关联性<br>3.5.4 翻译批评标准的特殊性<br> 3.5.4.1 翻译批评标准的非普适性<br> 3.5.4.2 翻译批评标准的非证伪性<br> 3.5.4.3 翻译批评标准的非操作性<br>3.5.5 翻译批评标准的多维并存性<br> 第六节 译作的效果评价<br>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方法<br> 第一节 翻译批评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br> 第二节 翻译批评方法的概念<br>4.2.1 翻译批评方法的概念<br>4.2.2 翻译批评方法的层次<br>4.2.3 翻译批评方法的本体特征<br> 第三节 翻译批评方法的介入<br>4.3.1 翻译批评方法的介入<br>4.3.2 翻译批评方法介入的途径<br> 第四节 翻译批评的具体方法<br>4.4.1 翻译批评方法的原则<br>4.4.2 翻译批评的具体方法<br>第五章 结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内容摘要
翻译批评在我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在翻译研究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批评研究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 ?还存有哪些问题?当前的翻译批评家和翻译研究工作者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未来的翻译批评会呈现出何种样态?具有怎样的特征?<br> 《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翻译批评实践的历史演进,特别是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发生、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察,并对梳理和考察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对未来的翻译批评进行了瞻望——未来的翻译批评应当是一种“圆形”的批评,它必须具有多元性的开放视野、民族性的传统意识、建构性的学术追求。唯此翻译批评才能以自身的存在,对当代翻译事业乃至中国社会发挥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影响,才能在新世纪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