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模糊语义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04574
  • 作      者:
    沈志华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什么是模糊语义?语义模糊性的根源何在?该怎样去研究模糊语义?
    模糊语义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与其他相关学科有何联系?在科学研究中,该如何利用模糊语义学的成果去解决其他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模糊语义具有哪些语用功能?人们该如何运用模糊语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该如何运用模糊语义来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
    但愿这本《模糊语义学导论》能够为您献上一片开启模糊语义学和人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展开
作者简介
    黎千驹,1957年生干长沙市。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导,兼任湘潭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导、南开大学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在古汉语领域出版有《古汉语知识二百题》(1991)、《古代汉语》(副主编,2000)、《古代汉语教程》(蒋冀骋黎千驹著,2005);在训诂学领域出版有《古今词义异同辨析手册》(1993)、《训诂方法与实践》(1997);在修辞学领域出版有《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研究》(2003)、《现代汉语实践修辞学》(李维琦黎千驹著,2004)、《模糊修辞学导论》(2006);在模糊语言领域出版有《实用模糊语言学》(1996)、《模糊语义学导论》(2006);在形式逻辑领域出版有《形式逻辑》(参编,1999)。另外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版有诗歌集《点滴人生》(1999)和长篇小说《柔情似水》(2000)。
展开
内容介绍
    模糊语义学是一门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既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该书运用 “整体贯通性”和“学科渗透性”来研究模糊语义,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模糊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语义的模糊性情况,揭示了语义模糊性与明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阐发了模糊语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论述了模糊语义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这些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从“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三个方面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该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方法科学、语言流畅,具有系统性、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模糊现象与模糊集理论
    第一节  模糊现象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外部形态和联系。事物这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一定的外部形态和联系,就是现象。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不可胜数,往往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些现象在类属、性态方面缺乏明确的界限,给人以模糊的印象,这就是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大地、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以及自然语言之中。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些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皆有所察觉,有所认识。例如:
    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着模糊现象。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例如:昼与夜的循环、春夏秋冬的交替,本无确切的界限可言;晦明阴晴,乃自然气象,瞬息万变;万水奔流,本无江河湖海之别;地面高耸,亦无丘山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例如:《老子》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且认为对立着的事物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老子》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然如此,对立着的事物之间当然就没有明确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庄子》则进一步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因此“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庄子眼里,万物原本就无彼此无是非可言的,“道通为一”,即用道的观点来看,都可以通而为一。这无疑陷入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模糊现象与模糊集理论
第一节  模糊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节  模糊集理论的诞生及其影响

第二章  模糊语言概说
第一节  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一  模糊性
二  语言的模糊性
三  模糊语言
第二节  模糊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  有助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三  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自身的研究
四  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的对象
一  词义的概括性、笼统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二  词的多义性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三  歧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四  词义的交叉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五  语义双关、婉曲、含糊其辞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六  跳脱与模糊语言的区别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的性质
一  模糊语义学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
二  模糊语义学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三  模糊语义学是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第三节  模糊语义学的任务

第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根源
一  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二  客观事物的连续运动性,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三  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复杂性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

第五章  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一  边界的模糊性与中心的明晰性
二  相对性与可塑性
三  双重性

第六章  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转化
第一节  明晰语言的模糊化
一  精确数词的模糊化
二  精确量词的模糊化
三  精确名词的模糊化
第二节  模糊语言的明晰化
第三节  模糊语言与明晰语言的交替变化
一  客观对象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二  新事物的产生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三  主观认识发生变化而引起模糊与明晰的转化

第七章  模糊语义学方法论
第一节  对以往语义研究方法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方法概说

第八章  模糊语义的定量方法
第一节  隶属度和隶属函数
第二节  语言变量和语言值
第三节  关于模糊语义定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隶属度中某个元素的具体数值问题
二  隶属度该如何确定的问题
三  隶属度的适用范围问题

第九章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第一节  模糊限制语
一  从是否易于数学刻画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二  从位置形式上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三  从语义类型来看模糊限制语的类型
第二节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一  改变隶属度,使表义更准确
二  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使表义具有灵活性
三  增强或舒缓肯定、否定的语气

第十章  语义范畴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表时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二  表方位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三  表称谓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四  表事物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五  表动作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六  表心理活动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七  表性质状态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八  表颜色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九  表数量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十  表指代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十一  表程度范围范畴的词语的模糊性

第十一章  语义场的类型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同义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二  并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三  对立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四  矛盾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五  序列关系义场中义位的模糊性

第十二章  义素分析法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十三章  义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一节  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运用修辞手段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改变色彩义构成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三  语境中的语义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二节  语法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词类活用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改变词语组合对象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三节  双重超常组合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十四章  语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第十五章  模糊语句
一  超常组合型
二  自相矛盾型
三  推测型
四  来源型
五  联想型
六  言外之意型
七  数量型
八  动态型

第十六章  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语用学概说
第二节  语用学与语义的模糊性
一  语境与语义的模糊性
二  指示词与语义的模糊性
三  会话含义与语义的模糊性
第三节  得体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一  人际关系的亲和功能、满足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  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委婉功能和幽默功能
第四节  合作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
一  语言表达的适应性功能
二  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功能
三  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功能

第十七章  模糊语义学与辞典学
一  模糊种差释义法
二  定量释义法
三  形象描写释义法
四  比喻描写释义法
五  对比释义法
六  否定释义法
七  比较释义法
八  模糊义素释义法
附录  作者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