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房间里有个蚊子!”“海猪死后进天堂吗?”“暖气发出奇怪的声音!”孩子睡前不安静,这是所有家长都遇到过的问题。这时孩子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因为他们想让白天的时间延长一些。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起居室,在家长面前眼泪汪汪地诉说他睡不着,这背后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有时会是很具体的,比如恐惧或者担忧妨碍了孩子的睡眠。还有的孩子害怕黑暗,害怕想象中的或者是实际上确实存在的危险,或者他们白天受了惊吓,到晚上还没有从中解脱出来。
儿童睡眠障碍与成人睡眠障碍有所不同,因为许多儿童时期的睡眠障碍是儿童发育的需要,过一段时间不治自愈的。面对以下所述的所有睡眠障碍情况,首要的办法是:展示您的冷静态度,保持安静的氛围。请您要想到,如果孩子不好好睡觉,他既不是想惹我们生气,也不是想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的睡眠障碍很顽固,您可以使用“费伯法”。
孩子不想上床 不想上床的孩子其实就是不想也不肯结束一天的活动。闹腾一天的孩子还想继续这天的活动。他们越来越受刺激,变得好哭闹,富有挑衅性,等他们终于上床,要不了多久他们就顺利地睡着了,并且一觉睡到天亮。
到第二天,他们又精神头十足,开始新的一天。
作为家长,要注意不要将孩子睡眠问题转化为没完没了的权力斗争,导致双方都苦不堪言。有时候一句“没有假如,没有但是”要比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来得简单、干脆。从另一个角度看,家长没理由太软弱,如果事先已经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允许孩子适当多玩一会,但夜幕降临时,就明说:“钟上的长针已经指向6了!”关键是家长要有自己的个性。
孩子怕黑 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或者对白天所经历的事情留下的后怕,孩子容易在床上辗转反侧,编织想象中可怕的故事。他们甚至相信在墙角或者黑暗中,藏有女巫或者魔鬼。或许暖气片发出的汩汩的声音是巨兽在嘟嚷,窗外微风的声音是台风,在这种情况下,恐惧会无限扩大。
让孩子习惯睡眠的环境很重要,比如允许开一盏小灯,或者允许将孩子卧室的门虚掩。
应该让孩子喜爱的玩具,比如绒毛玩具动物或者娃娃陪伴孩子入睡,让孩子有一切都很正常的安全感。孩子只有感到一切正常,才会安然入睡。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恐惧心态,冷静处理这种情况,孩子才会心态平和,这是孩子健康睡眠所必须的。
特殊情况下要向儿科医生或者教育咨询机构咨询、求教。您可以了解到如何让孩子安然入睡。
如果孩子已经大于6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上许多夜校提供的培训班,在那里孩子学会放松自己。比如身体放松运动,渐进肌肉放松训练等都很适合6岁以上孩子。梦游 有些孩子愿意深夜里下床,漫无目的地在屋里走动。虽然他们这时仍处于睡眠状态,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符合逻辑、有条不紊。很常见的是他们在梦游之前穿上大衣,甚至穿上鞋,然后离开家。家长没有必要第二天对这类危险的散步大惊小怪,或者提醒孩子不要梦游。孩子本身对此一无所知,他梦游时仍处于睡梦状态,所以很难唤醒他。通常最好是轻轻握住孩子的手,和他说些令他安静的话,陪伴他重新回到床上。
如果孩子经常发生这类举动,您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将门窗锁好。在适当的位置放置一个闹钟有时很有用,闹钟会提醒您注意即将发生的梦游。
梦惊 梦惊也称儿童梦呓,即儿童梦中忽然惨叫。如果家长这时由于紧张而冲向婴儿床,看到的将是受惊吓的孩子目光呆滞,更有甚者是满身虚汗、嘟嚷些谁也听不懂的话。有时孩子自己打自己,看似想要挣脱什么的样子;也有另一种情况:孩子仍然在睡梦中,大人甚至很难唤醒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惊醒孩子,因为这样对孩子没好处;也没有必要做出想要让孩子安静下来的举动,因为孩子或许会由于您对他躯体的接触而清醒。您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孩子自伤。取走尖锐或者有危险的物品,给床上添加几个枕头,直到梦呓结束为止。
梦惊通常持续几分钟而已,有时也会长达半小时之久,即便每周出现几次梦惊,也不一定就可以证明这是严重的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学龄儿童发生这种现象,与心理冲突有关的例子还是很罕见的。但如果孩子6-7岁还出现梦惊,家长可以向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讨教办法。
做恶梦 与梦游、梦惊不同,做恶梦与压力太大有必然联系。恶梦发生在浅睡阶段。儿童在2岁时会出现做恶梦的现象,到3-4岁时这种现象发生几率增加。几乎所有孩子都做过恶梦。
家长没有必要太紧张。孩子通常是因为白天惊险的经历或者紧张的电视节目而晚上做恶梦。给白天的活动画上温和的句号并营造晚间轻松的家庭氛围,就可以让孩子安然入睡。
如果孩子备受恶梦煎熬,要求孩子保持理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儿童是感性的,他们不理解白昼与夜晚的意义。第二天,家长与孩子交谈时,不要试图说服孩子不要害怕,这无济于事的。最有效的是就寝的仪式,孩子睡觉前,让他怀着平静、安宁的心情入睡。您自身的平和、稳重会感染您的孩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