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36978
  • 作      者:
    谢维和, 文雯, 李乐夫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谢维和,男,汉族,1954年5月生,江西上饶人,哲学博士,198谢维和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研究所所长,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以高等教育结构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应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数理统计的资料处理技术,通过对1998—2004年10个学科门类、本专两个层次、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在校生和招生数的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从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三个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非常客观地呈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在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结构性特点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规律与国情、张力与机制以及结构与质量三个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或扩招过程进行了评价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科类特点<br>    正如在上一节讨论中所提到的那样,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结构,从总体上看,大体呈金字塔形,这是由中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但是,对总量的讨论只是一个方面,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说,并非都是一个模式。在不同的学科中,专门人才的层次结构是不同的。这既反映了社会需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情况,也反映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与调整,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点。比如,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科类,如农学、工学,需要研究生、本科、专科甚至中专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人才,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科类,如历史、哲学,通常只需要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br>    图5-5和图5-6分别是1998年和2004年中国10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在校生比例。1998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中,专科生最多的是文学和教育学,分别占到各自在校生总数的49%和44%,在校生数分别为223 342人和6l 324.人;其次是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占总数的39%、38%、37%和36%,在校生数分别是19778人、138 379人、189 806人和48 548人;工学、农学、医学和哲学的专科比例较低,只有29%、26%、26%和18%,在校生数分别是387 817人、31 680人、72 586人和857人;可见,1998年所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层次结构在科类上的布局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技术性、应用性的专科层次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学科,如工学、农学、医学,其专科教育比例过小;尤其是工科的专科层次本来比较小。这应该是工业化阶段中特别需要的人才层次,特别是中国目前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着一个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角色,因而对这个层次的工科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重点。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言<br>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文献综述<br>2.1 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结构<br>2.2 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br><br>第3章 资料与方法<br>3.1 资料来源<br>3.2 资料的效度与信度<br>3.3 研究方法<br><br>第4章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与比较研究<br>4.1 大众化进中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总体变化与分析<br>4.2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的文理科与基础、应用学科的结构变化与分析<br>4.3 科类结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与分析一一以工科为例<br><br>第5章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与比较研究<br>5.1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与分听<br>5.2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科类特点<br>5.3 层次结构的微观研究一一以农学为例<br><br>第6章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变化与比较研究<br>6.1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总体变化与分析<br>6.2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变化的科类特点<br>6.3 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变化的层次特点<br><br>第7章 评论与分析<br>7.1 规律与国情<br>7.2 张力与机制<br>7.3 质量与结构<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