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维能力
一、认识思维能力
思维,是指人类在实际生活过程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头脑对事物进行分析及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后,形成概念,再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以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能力,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指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依赖于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判断和推理水平。通过思维,可以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
二、思维能力的特征
思维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概括性是指通过思维,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东西,从众多事物的外部联系中概括出内部的规律性联系,从众多的本质和非本质特性中概括出本质的特征。
间接性是指思维以曾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中介,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广阔性指思维的广度,善于抓住问题的广泛范围,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中进行创造性思考。
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度,是指能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深入地思考。
独立性指独立思考,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暗示。
敏捷性是指人脑通过思维,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活性,指思路灵活,随机应变,机智巧妙,足智多谋。
思维能力按类型,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前两种属于具体思维,后两种则属于抽象思维。
具体思维:动作思维,是指凭直觉感知,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凭借事物的形象,按照逻辑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形式有表象、联想和想象。
抽象思维:形式思维是凭借概念,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辩证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在反映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去认识客观现实。
三、宝宝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宝宝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了解孩子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
宝宝的思维从出生后,接受到外部信息并且储存于大脑的时候起,就开始萌生。在1岁前,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和浅显的思维。
1岁以后的宝宝,随着言语的发生,开始对于事物有了概括的反应。出现了最早、最简单的思维活动。
2岁至3岁时,出现思维的低级形式,有了感知动作思维。
3岁以前的宝宝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是在直觉感知具体事物或者在行动中才有思维活动。这时宝宝只考虑自己的动作接触到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和活动中思考,还不能离开当前的动作来思考,也不能预知自己活动的结果。
3岁以后的宝宝,具体形象思维在整个幼儿期的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靠事物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活动,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特点,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宝宝驱动思维的心理动力,幼儿好奇心强,也极其容易满足,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退。保护好奇心的有效方法,是要经常利用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来启发孩子思考,多带孩子去参观、游览,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交新朋友,接触的外部世界越精彩,好奇心越大,兴趣也越浓,注意到的事物会越多,会越发勤于思考。
②创设问题,启发思维:幼儿好奇爱问,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孩子探究世界,唤起兴趣,同时要多创设一些问题,提问孩子,用来激发和培养思维。要注意到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被宝宝理解,还要富于启发性,最好是孩子亲身经历过或是接触过、答案容易找到的事物与现象。当然,可以采用夸张、激励的方法,或是通过游戏来启发孩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