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创新教育理论创新
1.1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态度
1.2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文化根基
1.3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框架建构
第2章 创新教育“特质论”
2.1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2.2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2.2.1 创新教育的时代性
2.2.2 创新教育的通识性
2.2.3 创新教育的融合性
2.3 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
2.3.1 创新教育的社会价值
2.3.2 创新教育的人本价值
2.3.3 创新教育的教育本义价值
第3章 创新教育“内圣论”
3.1 创新教育的“内圣”观
3.1.1 儒家“内圣”学说概述
3.1.2 以“内圣”为本的创新教育
3.2 创新人格:创新教育“内圣”之本
3.2.1 创新精神的培养
3.2.2 创新的负面人格
3.3 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教育“内圣”之源
3.3.1 思维方式变革概述
3.3.2 落后思维方式批判
3.3.3 思维的现代化转换
3.3.4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3.4 创新伦理:创新教育“内圣”之律
第4章 创新教育“外王论”
4.1 创新教育“外王”观
4.2 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外王”之基
4.2.1 创新能力概述
4.2.2 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式
4.2.3 创新技法的应用
4.3 研究学习:创新教育“外王”之练
4.3.1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4.3.2 研究性学习的机制
4.3.3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4.3.4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4.4 创新实践:创新教育“外王”之行
4.4.1 科学发现
4.4.2 发明创造
4.4.3 知本创业
第5章 创新教育“和谐论”
5.1 创新教育“和谐”观
5.1.1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
5.1.2 创新教育中的和谐
5.2 和而不同:创新教育的学科性和谐
5.2.1 创新教育的学科矛盾
5.2.2 发展学科创新能力
5.3 一体两面: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和谐
5.4 真实交往: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和谐
5.4.1 师生关系与创新教育
5.4.2 师生交往关系的重构
5.4.3 创造性期望效应理论
第6章 创新教育“课改论”
6.1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6.1.1 张扬主体性的课程理念
6.1.2 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6.1.3 促进和谐发展的课程理念
6.1.4 提高适应性的课程理念
6.2 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
6.2.1 课程功能的转变
6.2.2 课程结构的调整
6.2.3 课程内容的变革
6.2.4 学习方式的改善
6.2.5 评价制度的改革
6.2.6 管理制度的创新
6.3 课程改革的师生观
6.3.1 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6.3.2 课程改革的教师观
6.4 课程改革的教材观
6.4.1 新教材的特点
6.4.2 新教材的创新与变革
6.5 课程改革的评价观
6.5.1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6.5.2 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7章 创新教育“管理论”
7.1 创新教育的过程管理
7.1.1 创新教育的一般过程
7.1.2 创新教育总体规划的制订
7.1.3 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
7.2 创新教育的评价
7.2.1 创新教育评价的新思路
7.2.2 创新教育自主协同评价模式
7.2.3 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7.3 创新教育的求势发展
7.3.1 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之势
7.3.2 求创新型大学建设之势
7.3.3 求大学教学改革之势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