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传播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799454
  • 作      者:
    蔡铭泽著
  • 出 版 社 :
    曁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蔡铭泽,男,1956年11月出生,湖南岳阳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师范学院、暨南大学任教。1995年4月至1999年5月,任广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00年3月至2006年9月,任暨南大学新闻学系系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新闻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历年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参撰专著与教材6部。其中,《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向导)周报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闻细语》(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均获新闻学界与读者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新闻传播学(第3版)》根据传播学的基本架构,分为“新闻传播要素及其流程”和“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基本原则和方法”两大部分,并相应设置八章,目的是求其体系上的完整性。在内容方面,《新闻传播学(第3版)》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受众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受众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按照接触媒介类别的方式,受众可以分为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按照接触媒介频率的高低,受众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等等。但是,如果从理论意义上(即从受众本身构成的不同要素上看)看,可对受众进行以下三种分类:
    第一,按照受众的素质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可将受众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孙中山先生曾经以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待革命的态度,将他们划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和不知不觉者。这种划分虽不尽科学,但大概可以作为划分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的参考。积极受众是指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学术性研究或实际组织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消极受众是指文化程度比较低、注重生活温饱的平民。他们没有太多的主见,比较容易接受传播内容和积极受众的影响,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接受者。
    第二,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将受众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不同,受众在总体的共同兴趣和共同需求外,还会形成某些特殊的兴趣和特殊的信息需求。一般受众对于各种新闻媒介及其所传播的所有新闻信息都感兴趣,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重点。特殊受众除了对一般新闻信息感兴趣外,还对某一特殊的内容感兴趣。例如,女性偏爱文娱类信息,青年人热衷于新闻类和知识类信息,老年人乐意消闲类和保健类信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种特殊受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第三,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按照新闻传播媒介对受众了解的确定程度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将受众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新闻媒介对全社会开放,从理论上讲所有社会成员均可成为某一媒介的受众,受众也可以选择所有的新闻媒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绝大部分受众对某些或某一新闻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上的某一栏目或节目情有独钟,这部分比较固定的受众就是新闻媒介的核心受众。核心受众之外的受众为边缘受众,他们虽然不是某一媒体或栏目、节目的固定传播对象,但也可能对某一媒体或栏目、节目产生一定的兴趣。同理,凡是已经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为现实受众,凡是具有正常的接触媒介能力,但尚未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为潜在受众。核心受众和现实受众是媒体分流、分向、分层次发展必须巩固的对象,边缘受众和潜在受众则是媒介拓展生存空间应该争取的对象。2002年6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全新改版,他们提出的“高度决定影响力”和“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的口号,就充分考虑了上述这些因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一、新闻传播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一、社会全体成员都应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利于做好新闻工作
三、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
第三节  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与传播学
二、新闻传播学
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一、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们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新闻起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
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节  新闻和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二、信息的分类
三、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本质和特征
一、关于新闻定义的辨析
二、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本质
四、新闻的特征
第四节  新闻的分类及其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一、新闻的分类
二、新闻与历史、宣传及文学的关系
第三章  新闻传播要素
第一节  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二、新闻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三、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  新闻传播媒介
一、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四、网络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  新闻接受者
一、受众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受众的分类
三、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四、受众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新闻传播过程
第一节  符号及其结构与功能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的分类
三、符号的基本结构
四、符号的意义与功能
第二节  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播模式及其功能
二、几种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第三节  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一、新闻选择的必要性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政策
第四节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一、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基本因素
二、新闻传播者怎样传播新闻
三、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心理
四、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第五节  新闻传播效果
一、新闻传播效果及其分类
二、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
三、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
第五章  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一、何谓新闻传播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报刊业的发展
二、通讯社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广播电视事业和新闻网站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征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两种不同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第六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及其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表现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
五、如何确保新闻真实
第二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的提出
二、客观性原则的含义及其评价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
二、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反映人民利益
四、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七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运作方法
第一节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一、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其基本内容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基本要求
三、讲求正面宣传的艺术
第二节  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
一、舆论监督及其作用
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之关系
三、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与作用
二、新闻策划的特征
三、新闻策划的类型
四、新闻策划的方法
第四节  新闻精品鉴赏
一、新闻精品的标准
二、新闻精品鉴赏
第五节  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
一、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二、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
第八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产生和发展
二、新闻自由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自由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自由
第二节  新闻控制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
二、新闻传播法规
第三节  新闻职业道德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二、西方新闻自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学》再版后记
《新闻传播学》后记
《新闻学概论新编》再版后记
《新闻学概论新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