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开封,著名的瓦肆有很多,仅东角楼街就有桑家瓦、中瓦、里瓦,设有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的象棚最大,可容纳千余人。在这些勾栏里,每日演出各种伎艺,有杂剧、傀儡、影戏、说书、讲史、舞旋以及杂技等。各种伎艺几乎都有自己专用的勾栏与独擅的演员,其中的杂剧演出,能配合节序,上演一些时令节目。为了适应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些勾栏白昼通宵,作场不辍,使市民的生活十分丰富。
由于京瓦伎艺影响的扩大,一批没落和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也自愿加入其中,并把市井伎艺作为抒发胸臆的形式。这样,便产生了专为各种讲唱艺术进行加工创作的书会。特别是到了元代,蒙古族人统治中原,他们看不起汉人,近50年内未曾举行科考。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会在章句中讨生活的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沦落到“九儒十丐”的悲惨境地,不得不厕身市井瓦舍,出入于勾栏行院,同民间艺人和歌伎合作,编写唱本。正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市民文艺的艺术表现力。
宋代伎艺形式繁多,名目琐细,种类多达100种左右。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它们分成说唱、杂技、竞技、戏剧、乐舞等五大类型。
说唱伎艺由说话、杂说与演唱三部分组成,是以声腔与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娱乐众人。宋代的说话源于前代的滑稽说笑及唐代以通俗方式讲解佛经的俗讲,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四家,内容主要包括烟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