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农业:希望之路<br> 过去, “男耕女织”的美丽画卷,带给农民的大多是贫穷。“穷则思变”,近几十年来,亿万农民在心里憧憬着农业现代化,谈论着和探索着“一村一品”、绿色农业、多元化经营、 “农民知识化工程”……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的希望。<br> “精耕细作”、 “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美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传统农业文明的典范,其发展水平令西方封建庄园农奴制社会所无法企及。但是,中国传统农业也是一种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且都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物质,如农具、衣服等。农业劳动基本上依靠体力,同时,也用些畜力与简单的器械。农业生产多是依靠经验的积累,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为稳定,逐年变化不大。其产量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风调雨顺就可丰收,水旱灾害袭击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br> 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将传统农业社会叫做乡土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的人以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人们也必须定居、聚居在一定地方,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人粘在土上,生于斯,死于斯,只是不得已才离乡背井。土地生产四季循环不已,人也是死后回到土地,又生出一代新的人来循环不已。脆弱的传统农业出路黯淡,由它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就成了农村经济社会落后的表征。<br>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的突出问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正是由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br> “一村一品”助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br> “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它要求每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必须至少创造出一种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它是一个地方的农业的亮点,反映出这个地方在市场中享有的声誉,并折射出该地的精神风貌。“一村一品”在现代农业中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