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品作为人类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对象,在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渔业普遍面临着过度投资、种群枯竭、渔获量下降和资源利用冲突等问题。如何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前中国渔业经济正经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历史性转变。虽然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资源、环境、人力、经济(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思路,基于研究的需要,明确了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指出环境资本、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货币资本等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而生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则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对于改善渔业高风险性、突破制约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要提高财政投入的经济效益与政策效益,有必要从理论上廓清渔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的层次性及其效应。财政投入机制可以分为生态补偿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诱导机制、约束协调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上述机制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产品国际贸易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在构建财政投入机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国际贸易背景、国内宏观形势)与微观产业格局,揭露了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而上述问题与矛盾,恰恰是公共财政需要支持的领域与内容。因此,有必要检视我国渔业发展进程中财政支持的情况及其政策效应。
实践证明在我国渔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财政投入机制及其相应的运作手段与方法,对提高我国海洋渔业的产业素质、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乃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基本上属于WTO的“绿箱政策”。但财政投入机制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一是缺乏统一、规范、系统的财政支渔指标体系;二是财政支渔力度不够,总量不能满足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症结性矛盾和问题;四是补贴管理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政策效力;五是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区的需要;六是对远洋渔业“绿箱政策” 的支持水平非常低。鉴于此,尽快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就成为促进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主要渔业国财政支渔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及其演变规律的系统梳理,发现财政对渔业发展的支持,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财政支渔政策都是正当的。中国应遵循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公平贸易规则,严格界定渔业发展财政支持的政策范围与重点。
在对世界渔业发展趋势与中国渔业发展前景进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适应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书认为合规又维权的绿色渔业财政投入体系的基本框架是:(1)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创新,满足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生态环境要求。(2)以利益诱导机制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资源禀赋要求。(3)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素质和技能,满足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人力资本要求。(4) 灵活运用约束协调机制与一般的政府计划,通过制度创新,满足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社会资本要求。(5)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以渔业保险和渔民社会保障为核心的收入支持体系。(6)以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撬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
现代渔业发展的高端起点,决定了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牵扯面广、系统复杂。财政政策也只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之一,第八章从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尽早推广ITQ制度、扩大渔业对外交流、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配套措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