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间正道:中国农民纪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42183
  • 作      者:
    陈冠任, 肖万春主编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大时代,大画卷,大手笔,展现中国农村改革风云与进程;新视角,新观点,新思维,诠释乡村农民现实生活与前景。全书共分十二个章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为我们诠释中国农民的现状。
展开
内容介绍
    大时代,大画卷,大手笔展现中国农村改革风云与进程,新视角,新观点,新思维诠释乡村农民现实生活与前景。
    农村,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农民,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群体,一个10 亿庞大而又勤劳的群体。农业,一个千年的人间正道,以农立国的根基。农村、农民、农业都和古老的土地相联结,都以崭新的风貌迎接现代化来临的风暴。
    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你距离土地有多近或者有多遥远,也不论你以为你今天的生活已经多么“现代化”,在精神的血脉和现实的生活中,你都无法将自己与这片土地、与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们绝缘。
    当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前无古人的社会性实验,终于告别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平均主义时代,选择市场经济这个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时候,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明的社会主体和生命载体,正在展现着自身的新气象的同时,又经历着一场终结与新生并行的历史性变革。在今天的乡土中国,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农民身上,在大江南北,天山内外,一个变革与文明交融的立体过程正在波澜壮阔地拉开序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这都是一个平静中翻腾着大江大河的过程。
    中国农民,正是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经历和改变着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呢?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关注着和面临着的一个敏感问题。由此,引出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命题:中国农民的现状到底如何?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却告诉我们:农村正在发展中走向富裕。
    牡丹江市东京城镇有个三陵乡,三陵乡有个八家子村,距东京城镇15公里。
    张丁柱,是八家子村的一位极其“普通”,又有点“不普通”的农民。
    这几天,张丁柱在烟地里清理残留的地膜,妻子范凤芝在家为即将嫁植的烟苗准备子床。去年,夫妻两种了两垧烤烟,毛收入达到7万多元。对于自己的收入状况,张丁柱很保守,开始不愿意直接说,只说:“八家子村家家户户都差不多,俺有啥好说的?农民呗,靠地靠手吃饭。” 确实,张家是东北典型的一家农户,与别人几乎没有二样。夫妻俩有一儿一女。大姑娘1998年结婚,张丁柱拿了1万元,还给了个摩托车。第二年儿子结婚,不算房子、家用电器等,花了2万多元。
    说到姑娘和儿子,张丁柱认为姑娘比较传统,儿子比较现代。
    姑娘学历是初中,结婚后与女婿一起和老两口种烟。可以说,继承了张丁柱的种烟技术。张丁柱说,姑娘和他一样,属固守田园型。儿子就不同了。2000年到牡丹江市上了大专,学了医。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一WEI 2油漆经销商。完成学业后,儿子在村里办了个卫生所,一年收入2万元。可儿子就是不满足,非得到牡丹江闯荡一番。现在,张丁柱的儿子已经是牡丹江市一位油漆代理商,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这用张丁柱的话说是“不安份儿”,因为现在城里好多人都下岗了,干么还往城里挤?种地照样生活。
    其实,张丁柱也不是安份儿的人。他57岁了,闲着时,总是回忆起过去的光景,八家子村今昔对比,对他来说恍惚如隔世,一谈起这些几十年的变化,他布满沧桑的脸上总会显出感慨万干的神情。
    过去,东京城镇有句老话:穷八家子富东沟,不穷不富爬犁沟,东西崴子喝稀粥。
    八家子村,以前实在太穷。为啥穷?因为八家子村地太少,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那阵儿,还流传“嫁女莫嫁八家子”一说。
    1947年出生的张丁柱,童年是在困境中度过的。
    史料记载,1945年后,牡丹江市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49年,牡丹江市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广大农民从“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凄惨生活中解脱出来。1947年,张丁柱的父亲58岁得了他,在他以前还有几个哥哥姐姐,都夭折了。母亲体弱多病,凡是能想到的病都有。父亲是从山东胶东闯关东来的,母亲是地道的东北姑娘。家里一直是穷得响叮当。至于家里没吃没穿的穷的事儿,张丁柱现在记得一板凳。解放之初的一个晚上,刚吃完饭。所谓的晚饭,就是大饼子就咸菜。父亲正在乘凉,张丁柱凑了过去小声地说:“爸,我想买个背心穿。”张丁柱想,村里的孩子都有背心穿,兴许父亲能给自己也买一件。没成想,父亲一板凳就抡了过来,把张丁柱脑袋上打了一个包。张丁柱哭了半宿。打那以后,张丁柱依旧穿着大裤裆的笨服( 就是自己家里用手工缝制的衣服)。直到上高小时,娘才托人买了点蓝土林布,做了身制服(用缝纫机做出来的衣裳)。这身衣服,也得是有重要活动时穿。记得有一年,生产队里杀猪。杀猪可是村里的大事,孩子们自然高兴极了。不过孩子的胃毕竟是小了点,于是几个孩子吃饱后就出去跑——跑跑好消化,然后再回来吃。一晚上,这些孩子出去跑了三四趟。就是这样的猪肉,里面还不知炖了多少斤的粉条。
    也难怪,那时每人每年给20公斤小麦,4—5公斤豆油。但是,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除了逢年过节,张丁柱第一次在平常的日子里吃面条是1954年,那是因为他出门上学好不容易回到家,父母高兴了才做的。到了1960年前后,才知道别人家炒菜用酱油。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受到村里的那疙瘩变化。1962年,张丁柱高小毕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第2年,村里开始通电,仅限于照明。
    1964年,村里开始“社教运动”。2年后,村里出现化肥。
    1962年,15岁的张丁柱开始参加劳动。当时,生产队里要算工分,工分就相当于钱,所以村民当然就把工分当成命根子。那年,张丁柱挣了34元钱,全部买了火柴和盐。工分换钱是这样计算的:假如1年得5000分,就要合劳动日计算,10分是1个劳动日,1个劳动日如果能达到4角钱,那就是相当不错的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辛苦劳作一年,吃了粮,分了豆子、棉花外,甚至还要倒搭进去钱。比如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家3个劳动力,劳动了一年,反倒欠生产队100多元钱。
    “文化大革命”那时,生产要“上纲要,跨黄河”,上级下指标,生产大队120多垧地要打30万公斤粮食,可村里人仍是吃不饱。于是,开始出现 “开小差”的了。张丁柱的父亲就曾刨点小开荒,弄点自留地,然后偷着到城里卖粮。私自卖粮可是违法的事,但幸运的是,他一直没被抓住。村里有很多人被抓住了,不是被批判,就是被罚款。到了晚上,村里开批斗大会,许多人的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65年,张丁柱买了个草房,花了55 0元,一半是借的。结婚3年后,才还上这些饥荒。
    1970年,张丁柱结婚了。结婚前,张丁柱和妻子带上200元钱,借个自行车,跑到渤海镇采购。买的东西很简单:几个盆,一把菜刀,一点用于做被子的棉花和一点减票布(不用布票买的布)。结婚时,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请木匠打的木箱子。过去多少年了,别的家具都被“请”到仓房,唯独这木箱子至今仍摆在张丁柱家的炕上。
    当年,张丁柱的大姑娘出生,全家当年的工分为7000分左右,生活维持温饱水平。
    1976年以后,张丁柱家生活逐渐好些,因为他养了猪,有点自留地。这在当时,思维算超前的了。所以,他家细粮能吃上半年以上。1978年,张丁柱家又添了当时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收音机,40元。不久又买上了海燕牌自行车。
    生活一点点好了,张丁柱开始琢磨着盖个砖瓦房。那时哪像现在,农民大多数住上了小楼房。张丁柱之所以要盖砖瓦房,主要是由于房子实在太破了。
    张丁柱盖房的钱主要来源于下:工分两个人挣的,这是一笔;家里喂了两口猪,这也是一笔;再就是冬天上山伐木头,也积蓄了一点儿钱。但是,房子盖上后,他还欠了800多元钱。
    有人说,八家子村是在1983年联产承包后突然富起来的。这和中国的整体情况差不多,1983年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年趋好,各项指标基本上是年年都上新台阶。当八家子村人意识到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时,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在土地上另寻致富的财路。
    在生产队解体后,张丁柱则领着12户农民承包了生产队的6垧烟田,面积占整个村烟田面积的三分之一。
    为啥选择承包烟田?张丁柱有自己的小九九:村里自上个世纪70年代就种烟,每年烟的收入占全村收人的三分之一,加上他自学成才,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种烟能手,所以他决定试一把。另外,生活一点点好了,张丁柱开始琢磨着盖个砖瓦房。或许承包烟田赚了钱,就可以盖房子了。
    结果,当年种烟以失败告终。自从承包了烟田,一连40多天下雨。地里全是水,人站在上面直往下陷,只好垫上木板整地。还有,承包的12户都管自己的地,没人管烟田,导致张丁柱第一次的“尝试”失败了。那年,每户损失了200元。第二年,张丁柱与亲戚一起承包了1垧烟田,丰收了,当年纯赚了300元,还剩了价值100多元的一吨煤。有了这些钱,张丁柱还了盖房子时欠的木头、石头、水泥、白灰、砖钱和运费,共计200多元。
    打1984年以后,张丁柱家真的富了起来。收入多了,生活也好起来了。
    吃的百分之百是细粮,穿的换了花样。张家也成为了全村数得上的富裕户,生活基本上隔几年变一个样儿。直到2003年,他承包了2垧烟田,每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在这十几年中,在他渐渐富起来的时候,全村也发生着变化。
    以前村里雨天“水泥”,晴天“扬灰”的路没了,整洁的柏油马路通了全村。
    以前村里人盼着能丰衣足食,现在则讲究装修房子,什么“地热”啥的。 以前人们穿的朴素极了,可现在走在村里,你分不清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以前人们骑个自行车就挺了不起了,可现在,村里人几乎家家有了摩托车,有的都买汽车了。
    以前都说“嫁女莫嫁八家子”,现在也这么说,不过意思是女儿嫁到八家子干活太累,但肯定过富裕的生活。
    “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张丁柱说。
    张丁柱是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沧桑巨变。八家子村和张丁柱家没有那种破房烂衫的场景了。事实上,如果到农村去走走,不要“沉”下去,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在东部还是西部,就可以发现:像张丁柱这样的农民在各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一年5万元的收入,只是“小富”,比他还有钱的有钱人家还多的是。许多外出经商做生意、承包工程、打工等发家的“大款们”,不说每个村有一两个,至少在一般的乡镇一个乡总不下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百万富翁,在东部和沿海地区更多。就是在笔者老家的湘中农村,村子里只要有在外打工的家庭,一般都有10万元左右的存款。
    这就是中国的农村和农民。
    这是“真苦”吗?毫无疑问,中国农村相对于以前在发展中已经正在走向富裕。“小富”不少,“大富”尽管人数不是很多,但是,乡村在剧变,农民的腰包在快速地鼓胀着,收入在增加。乡村已经隐约显露出富裕的一面。
    这种变化,不仅是一个八家子村,也不是一个张丁柱。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对于岁月飞逝中的乡村变化,尤其让那些经历过几个朝代变迁的老人们更是懑慨万干。某地一位叫罗大富的80岁的大爷说:“我的爷爷是地主,当年出门坐马车,被村里人羡慕得要死,土改时被分了家,现在生活水平比俺爷爷那时强多了。村平里谁身上还穿旧衣裤,居家住的是父辈留下的茅舍篱笆?!笔直的水泥路面通到象门口,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屋里,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你看看俺现在的生活哪样比城里差?” “新旧对比”,乡村是在快速发展的;无论是生活的细微末节,还是大的住房、收人乃至乡村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农民的现状:初露端倪的现代农民
一、“三真”之外的声音:“做个农民真好”/4
1.变迁:腰包在鼓,收入在增加/4
2.收入算账:农民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7
3.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12
二、耕作的多元化:新技术为中国农业“点金”/17
1.工具的替代:人力和畜力让步于机械化/17
2.耕作方式的变革:悄悄的出现与消失/23
3.新的耕作技术:电脑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26
三、思维开阔了:全方位“换脑”/29
1.种菜的故事:市场!市场!/30
2.赚钱:“路子”特别多/33
3.国内外大事全在胸中装/35
四、传统农民开始终结/37

第二章  村官:比芝麻还小的官
一、村官:乡村农民的领头羊/41
1.村官:你说俺容易吗?/42
2.“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43
3.村官:“教授都当不了的官”/47
二、好村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54
1.能人型村长:木尺虽短,能量千丈/54
2.苦干型村长: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57
3.带头型村长:喊破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59
4.助人型村长:用关爱构筑和谐/68
5.廉洁型村长:公生明,廉生威/70
三、村官之鉴:“庸人治村”与”恶人治村”/72
1.“庸人治村”:越治越贫/72
2.恶人治村:越治越险/75
3.“混混”治村:越治越乱/78
4.村霸现象的思索:“要相信农民会种田”/80
四、选举:村官的权力与收入引发的博弈/83
1.村长的权力有多大?/83
2.村官的收入:少还是多/92
3.能人:众里寻他千百度/95
4.富人竞选:新气象还是新问题/97

第三章  农民如何致富
一、种植:千年的祖传之业的飞跃/101
1.飞鸟衔五彩九穗的传说/101
2.“种粮状元”与“全国种粮大户”的有趣比较/104
3.不变中的变化:收入的分量在减弱/106
二、副业:养牛耕田,养猪过年/108
1.副业与主业的关系:决定了中国人走在欧洲人的前头/108
2.传统养殖:已不是仅次于种植之外决定村民生存的形式/110
3.新养殖:致富的发动机/113
三、经济作物经营:撬开富裕之门的另—把钥匙/116
四、经商:出户入市盈利多/119
1.农与商:一个古老的话题/119
2.经商:商海游泳多沉浮/122
3.农民经商:喜忧参半的思考/129

第四章  打工——致富的主流
一、梦想与艰辛的旅程/134
1.城市的遭遇:一个打工仔的经历/134
2.打工,农民致富的源泉/142
3.有趣的打工总结:一个苏北人在外两年/144
4.农民打工:苦、累、脏、危的选择/145
5.都市拼搏:农民在城市中的故事/149
二、困难之搏:“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153
1.困难一:找工作难——踏破铁蹄无觅处/154
2.困难二:工资低迷,难到手/156
3.困难三: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159
4.困难四:工作时间长——起早摸黑/161
5.困难五:歧视——别样的眼神/163
6.困难六:“空闲”难打发/166
三、乡村与城市的选择:回乡村,还是留城市/168
1.留去的城乡婚姻:前后院起火/168
2.城市的留恋:留下就可能实现梦想/170
3.回归心灵的根:回乡创业的别样人生/172

第五章  农民的新家庭生活
一、《清平乐·村居》与“小伞的农家生活”/177
二、农民之家:家变小,生活变好/182
1.家的大小:变小,变好/182
2.农家生活的“四大亮点”/185
三、家庭关系:和谐、文明/190
1.家庭权力的变化:分散、民主/191
2.夫妻关系:和谐中的多元化/193
3.家庭教育:农民式的方法与坚持/198
4.老人问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216
四、亲邻关系:强化与淡化/21O
1.亲族关系:空前强化/211
2.亲戚间的人情风:头顶锅儿卖,人情大似债/213
3.邻里关系:喜与忧的“质朴”/215

第六章  农民的最大快乐
一、“幸福的争议”:农民比城里人幸福/219
1.“蓝皮书”引发的波澜/219
2.农民的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220
3.城乡差距:并不影响农民现实的幸福感/222
4.非要农民认识“自己是不幸的”行不通/224
二、免除农业税——千年“皇粮”的终结/225
三、快乐的“幸福体验”/228
1.吃上“幸福水”/230
2.沼气照亮农民幸福生活/230
3.赚钱多了,“陕乐指数”噌噌涨/231
4.新鲜事里有快乐/232
四、出门容易,进城像串门/234
1.快乐的烦/234
2.要求越来越高/235
3.路通了,经济也活了/236
4.进城,就像城里人逛商场/237
五、真实的快乐与引导/237
1.农民的快乐,不是空穴来风/238
2.如何引导农民树立新农村的幸福观/238

第七章  个个都有烦心事
一、现代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242
1.农业科技:观念和技术的困惑/242
2.市场:咋就这么难/245
3.规模效益:小农经济遭遇尴尬/247
二、命根子的忧烦/250
1.失地之痛:没了饭碗/251
2.争地纠纷:利益分割的烦恼/253
3.地变差,肥力减退/255
4.土地被污染/256
三、最怕当官的不为民着想/257
1.一怕职能部门变着花样来坑农/257
2.二怕干部为农“不想”和“瞎想”/261
3.干部出问题:最伤害村民心/269
四、农资涨价/275
五、解开千千结:烦心事如何解决/279
1.农技服务:授人以渔/279
2.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去便民/280
3.创建干群对话台:解群众烦心事/280
4.从体制上解决干部问题/281

第八章  恋爱农村:带泥土味的爱
一、爱的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284
1.自由恋爱:相亲仍是主风景/284
2.网恋:当与“相亲”遭遇/288
3.打工爱情:我会让你从此不再流浪/289
4.闪婚:并不一定就闪失/297
二、传统与变异:婚礼与买婚/300
1.订婚:仍不能省去的环节/300
2.经济的分量:“买妻”/301
三、“招女婿”与“倒插”/303
四、爱的烦恼/306
1.单相思:单面锣打不晌/306
2.爱的困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308
3.大龄:一辈子孤单?/309
4.事业与爱:劳燕分飞为哪般/309
5.家庭的干涉:爱的变异/310

第九章  治安与法治
一、打官司:法律意识比以前强/312
1.“一根筋”:官司硬要打到底/313
2.打官司:不怕碰硬/315
3.小事也较真/316
二、农民的安全感:昭现治安窘境/316
三、悲尉的酿成:不懂法/319
1.“无知者无畏”的可怕/319
2.杀人让母亲“抵罪”/320
3.一只手1500元/320
4.群众性事件:“乡村法律精英”的悲剧/321
四、问题的症结:让农民信法懂法/322
1.制度的认可:大环境的明清/322
2.如何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质疑“普法”效果/324

第十章  农民治病与医疗卫生
一、医疗点遍及乡村/327
1.送瘟神:曾经的辉煌/327
2.乡村治病不是梦/328
3.看病不难/333
二、看病贵:不怕得病怕看病/334
1.有病不治:农民的无奈/334
2.求神仙:多也是出于无奈/339
三、新赤脚医生——乡村医生/341
1.村民看病的首选/341
2.乡村医生的竞争/343
3.乡村医生的收入高还是低/345
四、农民心日中希望的医疗是什么样?/348
五、乡村卫生:村庄的“进化”/350
1.小厕所大革命/350
2.改水:农民喝上放心水/352

第十一章  衣民的精神生活与闲暇时光
一、快乐与愉悦:来自于精神/356
1.种地:充实人生的乐趣/356
2.“俺是农民,俺上网”/358
3.串门儿、聊天/364
二、高层次的追求:兴趣盎然/367
1.看球赛:农民的“火”/367
2.电视:从看到参与/369
3.农民出书:“高玉宝”并不少/371
4.发明创造:“不知天高地厚”/373
5.民间艺术:农民喜闻乐见/375
三、闲暇难熬与搓麻打牌/378
1.闲暇难熬:自身的局限/378
2.搓麻打牌:并非“一团黑”/379
四、现代文明:农民的渴求/381

第十二章  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儿
一、专家眼中的新农村/386
二、城里人眼中的新农村/388
三、农民眼中的新农村/391
四、新农村建设:你准备好了吗?/394
五、结束语:一个有趣的网络对话/395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