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上海开埠
1.“不为遥制”的“国中之国”
2.主权形式与国民身份
3.上海租界的规模效应
二、地利--“立场”决定视野
1.上海,“襟江”而“带海”
2.比邻江浙,左右逢源
3.上海的“看海”
三、人和--从移民到市民
1.共同的移民履历
2.共同的市民身份
第二章 求真务实,融会中西
一、物用器具的西化现象
1.标新立异上海滩
2.“原来外国的苍蝇那么大”
3.价值评判的实践标准
4.“师夷人之长技”
二、西学“政”、“教”及其兼容
1.开风气之先的移风易俗
2.民主的镜鉴与启蒙
三、国民意识与国家认同
1.洋人之恶
2.上海的抗争
四、开眼看世界
1.所谓沪人“亲美”
2.“黄金十年”中的上海
3.上海的“和为贵”
五、近代上海的心结:国力
1.国力衰败,国难未已
2.“商战”立国
第三章 个体本位及其历史的定义
一、个体概念的历史异同
1.同质个体的“马铃薯”
2.应运而生的异质个体
二、“哪里没有私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
1.私产权的历史形态
2.私产权之上海新天地
三、近代人权的女权标志
四、上海的“义”“利”之辩
1.“人须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君神合一”之历史批判
3.“有教堂的市场经济”
第四章 由市民而社会
一、法律的公约机制
1.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
2.公信与聚合
3.法律的“群众性”
二、“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
1.赤子之痛
2.“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
3.对国家的自主认同
4.“国家主义”的窠臼
三、个体本位与社会伦理
1.“纳税人”意识
2.市民社团的作用和意义
3.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 市民社会的体制诉求
一、反对“己亥建储”
二、君主立宪运动
1.体制变革的上海舆论
2.“中国国会”和“预备立宪公会”
3.和平立宪还是体制革命
4.“天意难回,人事宜尽”
三、走向共和
1.市民参与的辛亥革命
2.政治妥协下的共和体制
3.“共和”的哀痛
四、一些反思
1.思想理论准备不足
2.对市民社会的认识盲点
3.民主随“集体强权”而走样
4.民主随政权争夺而异化
第六章 独立的报纸舆论
一、报纸的先天属性
1.报纸原是“新闻纸”
2.民主启蒙的工具
二、公共舆论的载体
1.秉持公众立场
2.现代“乡校”及其公议形式
三、公共价值的公约平台
1.推崇物质文明
2.推崇观念更新
3.主动为民代言
四、“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
1.体制外运作
2.与时俱进适时革新
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结语:在重启与再造中
一、市场经济:否定之否定“再否定”
1.政府主导与市民认同
2.市场主导与市民意愿
3.同步增长的精神需求
二、若为自由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