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br> 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br> 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中小学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br> 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龄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获取知识,发展身心健康是最为重要的。这时,社会在关注他们的学习活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他们在肉体和精神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援助手段。<br> 随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同时兼有知心朋友、学习的导师、心理医生、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沟通的艺术家、维权代言人和学生的榜样等多种角色。班主任应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与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成败。<br> 第一节心理教育概述<br> 一、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的实质<br> 根据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青春期是指由儿童生长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这一阶段几乎覆盖了儿童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学龄阶段。由于学龄儿童正经历着从前青春期到青春期的巨大变化,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方面都面临着考验。
展开